杨秀云
[摘 要] 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内容,以指导小麦生产。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75-01
小麥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是气候变化过程中主要的病害,一般可减产5%—15%,严重时可减产80%-90%。小麦发病后不仅产量减少,而且品质变劣,出粉率低,病害严重时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出粉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发病症状
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生,引起苗枯、穗腐、基腐和秆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麦苗发生枯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病原体。发病初期,麦苗的芽端会出现褐色的腐烂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其整个植株会发生腐烂。发病初期麦苗会发黄,生长状况不良,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出现麦苗死亡的现象。当遇到持续阴雨季节,田间土壤中的含水量过大时,病死麦苗的基部会出现粉红色的发霉物。小麦盛花期很容易引发穗腐病,发病的初期会在小麦麦穗的顶部出现水渍状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剧逐渐蔓延至整个麦穗,然后麦穗出现发黄现象。发病初期,症状主要集中在麦穗的基部,并伴有粉红色的霉层出现,等到发病的后期,霉层逐渐加深变成深蓝色颗粒,发病的麦穗的籽粒逐渐的干瘪,整个症状会延续到整个植株。一个麦穗一般多是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病情就会迅速扩散,使植株出现褐色病变。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使植株的底部组织受到病菌的侵害最终导致全株死亡。这类病苗被拔起时往往自茎基腐烂处折断,断口处显现褐色粘性的腐烂组织,其上并粘有菌丝泥土等物。秆腐一般在穗下第一、二节发病,初在叶鞘上初出现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枯黄,甚至不能正常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二、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一种流行性病害,多发生在穗期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本地每年的小麦抽穗扬花期正值多雨的4-5月份,正适合小麦赤霉病菌生长、发育主要是在高温度和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病原主要来自于病菌产生的孢子,这些孢子主要残留在死亡的植株之中。等到来年温度升高,湿度增加后,会迅速形成大量的和病原体,对小麦造成严重的影响。等到孢子成熟之后,又遇到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土壤中的相对湿度过度,就会很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因此在雨后,尤其小雨后最有利于孢子的释放,孢子释放后借风雨传播,微风2-3级时,有利于传播,以作物层中孢子最多,因此小麦赤霉病的传播以本田或本地为主。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以凋谢的花药为跳板,在其上短暂腐生立足,从而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花直接侵入内部。赤霉病最有利的侵入时期为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乳熟期后除非遇上持续潮湿的天气,一般不会再侵入。病菌侵入后,3-5天,受侵小穗开始发病,菌丝体继续沿穗轴蔓延到上下小穗,潮湿多雨、高温时病害扩展较快。病情发展到后期后,会在小麦的麦穗上产生孢子菌丝,在雨季环境下迅速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一旦环境条件适宜,那么病害会迅速的爆发。
三、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品种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赤霉病病菌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十分强,其孢子菌丝发育的最佳温度一般在28度上下,在环境温度低至3度时依然能够存活,这种病菌对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孢子菌丝的的发育情况最佳,当环境湿度低于70%左右时,其就不能萌发,因此,当春季季节气温变暖,田间湿度过大时,特别是在小麦盛花期雨水较多的月份,对赤霉病的发生极为有利。在管理过程中,一旦管理不到,或者施肥的密度过大是,就会造成小麦倒伏,在合理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很容易发病。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一定差异,抗病品种发病相对较轻。
四、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小麦赤霉病在不同品种间抗性有一定差异。而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发病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抽穗迅速、开花整齐、花期短、颖壳张开角度小、花丝较短、小穗着生稀疏的品种发病较轻,即使染病也仅局限于受感染小穗及其附近小穗;而颖壳较厚、开花时间长的品种发病往往较重。
2.药剂防治
在防治过程中,由于该种病害侵染的主要部位是麦穗,因此防治过程中,主要在小麦抽穗以及灌浆时期加强对其防护,化学农药防治的次数应该根据小麦麦穗生长过程中气候条件和病菌的发病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和防治。但是在防治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小麦的首次喷药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喷药应该在小麦抽穗期到小麦盛花期进行喷雾,同时在多雨天气中,还应该抓好停雨的间隙进行药物喷施。一般应掌握“宁早勿迟”的原则,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可每亩选用80%多菌灵超微粉100克,或40%多菌灵悬浮剂150毫升,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60毫升。机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15公斤,手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30-40公斤,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3.农业防治
适期播种,科学配方,合理施肥,冬前培育壮苗,以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标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小麦收割后,清洁田地,把小麦秸杆、麦茬集中沤肥或深埋,充分腐熟以促进病残体腐烂,减少田间病菌来源。在雨季搞好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均可减轻病害发生。
参考文献
[1]马传春,王乃奇.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农技服务,2011,04:464+566.
[2]孔令圆.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98+201.
[3]李海军,孙苏阳,王永军,徐文静,蒋守华.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 农技服务,2008,09: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