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琴
[摘 要] 玉米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来自于南美的一种农业作物,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地区,需要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玉米在栽培过程中,如果想获得高产就需要对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该从品种、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流程开展,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于其中存在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希望本次论述对提高旱地玉米产量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旱地玉米栽培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62-01
玉米在山西地区被广泛的种植,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同时玉米也是我国农业产品的重要产物,在食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养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玉米对土地环境的要求较低,在土壤肥沃和干旱贫瘠的环境下都能正常生长,在丘陵旱地也广泛的种植。但是,由于玉米在生长其对于水分的需求较大,在旱地采用抗旱保水的栽培技术已经成为玉米旱地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作者主要根据自己在工作期间多年来的栽培经验总结出相应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仅供同行参考。
一、玉米品种的选择
旱地玉米在种子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根系发达,吸水能力较强,抗旱性高,茎叶柔韧性高,需水量少的早熟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完成植株生长的全过程,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玉米品种中,使用较多的品种是郑单958等品种,这些品种具有高抗旱性、高产量的特点,适合在山西干旱地区种植,且产量比较稳定。
二、整地要求
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其可以在多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但是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土层的深度、土壤结构、土壤的营养程度以及及时输送透气的土壤有利于玉米的健康生长,因此,在旱地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土壤进行深耕深翻,尽量加厚土层,多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营养程度,同时还要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从而能够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水分和供水能力,在整地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壤的蓄水含量,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土壤的墒情,利用有限的水源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应该努力扩大灌溉的面积,增强玉米抵御灾害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建蓄水池,在雨季季节蓄水,在干旱季节及时的灌溉。
三、播种技术
1.足墒播种
旱地玉米在播种过程中,应该根据天气进行播种,及时的趁着墒情抢播抢种,保证足墒下种,确保出苗量。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播种前可以使用抗旱剂进行拌种,提高玉米的出苗率,促进玉米及时萌发,这样有利于实现出全苗的目的。
2.实行麦田套种
旱地玉米栽培时,应该利用玉米在苗期耐旱的特性,在小麦收割的前两周进行麦田播种,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利用小麦的墒情,提高出苗率,同时也能满足玉米苗期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山西地区夜间的温差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小麦套种能够满足玉米萌发和生长的温度要求,能够促进玉米提前成熟。
3.合理的密植
长期以来,山西地区旱地玉米产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定植的密度偏大,导致了产量低下,因此,在定植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增加定植的密度,建立合理的密度结构,这是实现旱地玉米高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旱地栽培技术,其种植方式和定植的密度应该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技术,也就是宽行的宽度在80cm左右,而窄行的宽度在45cm左右,。行株距在30cm左右,每亩定植玉米数量在3500~3600左右,这种种植方式既能很好的做到合理密植,也有利于田间的管理,同时又能增加田间的光照强度,能够促进玉米健康的生长,确保籽粒灌浆充分,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四、田间管理
首先,定苗,当玉米生长到3~4片叶子之后,进行第一次定苗,避免这一时期的玉米苗过于拥挤,争肥、争阳光的现象;其次,适当的增加中耕的次數,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另外,还应该及时对田间的杂草进行清除,减少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再次,科学的进行施肥管理,按照玉米的生长情况,分次进行施肥管理,在现有的条件下,在玉米生长的苗期施入有机肥2000公斤,在玉米拔节到大喇叭口期,趁着下雨后离玉米植株5cm远处开沟施入复合肥并覆盖土壤,提高玉米抗旱的能力;最后,地面覆草,提高墒情。玉米地面覆盖上相应的麦秸等,降低地面水分的过度蒸发,增加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玉米的产量。
五、病虫害的防治
1.玉米螟
玉米螟的爆发可能造成玉米花叶、钻蛀茎秆,危害雌穗和雄穗。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应该掌握在心叶的末期,用浓度大小为1.5%的辛硫磷制剂按照每亩2公斤的使用量对其进行防治,同时也可以使用浓度大小在50%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进行喷施,将药液充分的灌入心叶从中。
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的生长后期,其危害的部位主要是玉米的叶子,斑点大而少,严重时,田间玉米的叶子可以全部枯黄。而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在病情的发病初期,及时的将病变的部位摘除,用浓度大小在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浓度大小为7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混合喷施防治。
参考文献
[1]杜显良,冯云选,朱敏. 半干旱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2]黄福先,刘和生,李兆贵,韦家华. 旱地玉米高产栽培示范[J]. 广西农业科学. 2002(05)
[3]张喜文,王桂兰,黄明镜,郭书奇. 高寒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方式的生态效应[J]. 山西农业科学. 2000(04)
[4]蒙祖秀,伍玉春. 杂交玉米新品种临奥一号高产栽培优化方案研究[J]. 种子. 2002(02)
[5]陈立荣,张冬民,叶守民. 马铃薯、水稻复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