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强
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使优化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下面我就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节时,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会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呢?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學生提问。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时,教师说:今天咱们自学课本,然后说说你懂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要问,好吗?在学生自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的问: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计算一年的天数?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二、重视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索。
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1、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3、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适当设置练习题,将课内知识拓展延伸。
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时,我设计了3个练习。一是基本练习:出示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学生直接口算面积,以此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二是变式练习: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中所给的条件计算长或宽或面积,进一步巩固长、宽、面积三者的关系。三是对比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
四、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呢?
1、指导学生领会例题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而且有的还留有空格,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填写;有的例题旁附有虚、实线框,要让学生明白线框的意图;有的例题有“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思考过程;有的法则、概念、结语等用红色字体作出标识,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
2、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可要求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学过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可要求学生尝试计算:1/2(±)1/5 (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则能主动利用旧知,变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的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还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