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晋
★作家与作品:
欧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作家。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着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媒体评论:
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魂—— 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周国平
梵高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在艺术上却是创造精神的圣人。我们做不了梵高,但应该读这本书,我们崇敬梵高,更要读这本书。
——濮存昕
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
——安妮宝贝
★作品概况:
1927年春天,欧文·斯通在巴黎偶然接触到文森特·梵高的绘画。对于受过意大利宗教画和巴黎寓意画过多熏陶的欧文,面对梵高的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时,他被惊呆了。为了认识这个人,为了写这部梵高的一生,他追随梵高的脚步遍访伦敦、比利时、荷兰和法国。他住在文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文森特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是的,欧文已经被文森特迷住了,他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文森特写给提奥的那些信件,历时六个月,四易其稿,在几近发狂的状态下完成了全书。
全书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分为八卷,同时也以时间顺序展现了文森特·梵高悲惨高尚而又传奇辉煌的一生。如果本书打动了你,欧文说,“永远要记住,是文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
★节选·批注:
(一)博里纳日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再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已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这是文森特的拉丁文希腊文教师曼德斯对他说的一段话。那时文森特21岁,初恋失败,又被古比尔艺术品公司辞退,是进入正规大学还是去做传教士 ,“长处在哪里”?漫步在伦勃朗的故居,没有找到人生方向的文森特用心地听着老师的谈话,坚定了自己的道路——帮助人们治愈病痛、解除忧患,使有罪的人得到安慰。
(二)海牙
“因为那样才能使你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你受到的磨难越多,你就越应该感到高兴。一流的画家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空着肚子比脑满肠肥要强。梵高,一颗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满的幸福对你更有好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那是胡说八道,韦森布鲁赫,你自己清楚!”
无情之剑的韦森布鲁赫用画笔冲着文森特点了点,“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就没有东西可画,梵高。幸福麻痹人的感官,它只对牲畜和那些买卖人有益。艺术家靠痛苦滋养,所以,如果你挨饿、沮丧而又十分不幸,你应当高兴。那是上帝在对你发善心啦!”
“用贫困来摧毁罢了。”
“是的,它摧毁的是那些弱者,而不是那些强者!如果贫困能把你摧毁,那么你就是意志薄弱的无能之辈,你本来也是要垮掉的。”
毛威和韦森布鲁赫是最早在绘画上给与文森特指导的人,尤其是被誉为“无情之剑”的韦森布鲁赫。他从不在经济上帮助文森特,哪怕借25个法郎。他是把文森特当作同行来尊重的,他跟他探讨设色的方法,教给他经历苦难而不抱怨才是艺术不朽的诀窍。
(三)阿尔
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它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
他从早晨四点开始,直画到夜晚悄悄遮上了他面前的景象。他一天完成两幅,有时甚至三幅。随着每一幅用他的生命创造出来的画的完成,他抛洒出可以维持他一年生命的鲜血。对他来讲,要紧的不是他在人世上可以逗留多久,而是他用这一生的岁月去做了些什么。对他来讲,时间不是一页页飘动的日历,而是用一幅幅源源不断的画作来计算的。
想看懂梵高的画,看看这几段文森特自己对于画画的独白也许很有帮助。艺术,是崇高的,梵高的绘画充满着个性和激情,太阳,麦田,丝柏,运动,旋转,发光,浓烈,一切都浓缩了他全部生命力的精髓,一切都是他渴望的自然呈现。 画画就是他的生活,画画时的梵高才是上帝派来的天才。
(四)圣雷米
文森特脱衣上床。他躺在那儿,睁大眼睛凝视着天花板上粗糙的梁木。床的角度使他朝脚底的方向倾斜。他随身带来了德拉克罗瓦的书,于是在箱子里摸索着把书找了出来。黑暗中,他把书的皮革封面紧贴在自己的心口上。这种感觉使他安心。他并不是周围这些精神病人之中的一员,而是和这位伟大的大师在一起。他那些充满智慧、给人安慰的话,透过坚硬的书皮流进了文森特痛苦的心。
文森特就这样躺在他那倾斜的床上。毛威的那幅描绘斯赫维宁根的画,曾经教给了他什么呢?“要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不厌弃地看待痛苦……是的,但是那样就可能再次神智昏乱。如果他屈服于这种痛苦、这种忧伤,那也会要他的命。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这种需要像甩掉一件肮脏外套一样把痛苦甩掉的时候。
当文森特出现幻觉,当他疯狂地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他被关进了圣雷米的疯人院。目睹病人们隔三差五的发病,他想到了自己,失去理智,失去尊严,发病的自己。兴奋着去画画还是平静地过麻木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他努力地挣扎着。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文森特内心的矛盾,画画的兴奋引发癫痫,而疯狂的状态才能形成艺术的伟大,他不能屈服,听从心的召唤,坚强地进行着抗争。
(五)奥维尔
然而,语言却从来不是他的表达方式。他应当把告别画出来。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他抬起头,仰面对着太阳。他把左轮手枪压在自己的腹部,扣动扳机。他倒下去了,把脸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泥土之中,像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正在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这是最后的梵高。1890年的7月,他用手枪朝自己的头部开枪。两天以后,他与世长辞。这个泥土的比喻极为贴切。梵高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泥土之于大地,儿子之于母亲的关系。“急速还原的泥土”,正是他对绘画对世界一种喷涌的激情,也是他短暂的三十七岁人生。
“你知道,伽赛大夫,”温森特说,“上南方去的那一趟对我是有益的。可如今我才知道北方更好。看着远处河堤上太阳还没有照到的那些绿茵,呈现出怎样的紫罗兰色呀!”
“是的,是的,紫罗兰色,正是这样的,紫……”
“而且又是多么的正常,”温森特喃喃地说,“多么的宁静而安详。”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吗?他选择自杀,绝不是对世界的绝望,从他和伽赛大夫的对话中不难发现,他对世间的留恋,他还想画画啊,那美丽的紫罗兰的颜色,他多么想一直画下去……
“我的心智是健全的”——我想起他的这句话。Lust for life,渴望生活,我现在才明白书名的含义,才真的认识了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