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粉丝们的疯狂,年轻人孤独的镜像

2014-04-29 00:44流光逐云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4年21期
关键词:勒庞团体小米

流光逐云

对手机的依赖愈发强烈

一百多年前,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这样写道,“要知道,历来,在同理性对抗的过程中,感情从来不曾失败过”。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也很难反驳什么,人们所为之疯狂的可能是某个人,某种理念,甚至是某款手机。

对于很多人来说,苹果、小米这样的手机品牌背后有着太多其他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了无数果粉在门店前彻夜排队,只为早一分钟拿到一款新的iPhone;大批米粉在中午狂刷页面,只为订一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发货的小米手机。一切是那么不正常,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正在像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预言的那样,成为人的延伸,恐怕我们都很难做到将手机抛在一边,更何况很多人甚至都会有些强迫症似地刷一下手机上的社交网络。手机成为了我们连接外部信息世界,连接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关键节点,但这些显然不是我们为之狂热的原因。这只是一种依赖,却不能带来狂热。

手机,不再只是那个手机

但随着智能手机公司们越来越多的营销,手机本身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手机正在成为一种第三人格。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智能手机给予了其在功能上实现更多差异化的可能,从而更容易形成一种俗称作“逼格”的东西。

这一代在外界眼中看来十分独立、个性的年轻人,其实从未拒绝过投入群体的怀抱,只不过他们更希望这种群体是虚拟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因为,某种意义上,独立也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他们在无法靠自己的个性寻找到希望得到的存在感时,他们需要依赖群体为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找到存在感。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本书中所讲述的,群体往往容易陷入狂热之中。

当新的手机发布时,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去抢先购入,以让自己能够继续留在这样一个虚拟概念下的群体当中。即便有时这需要付出极高的溢价,比如过去一个月中,中关村那些动辄两三万元的iPhone 6。亦或许,他们只是在身边人的议论声中被裹挟着加入了这一行列,一切和《乌合之众》中描述的场景何其相似。

当然,或许对一些人来说,随着手机使用频率和露出率的不断攀升,它正在像手表、衣服和汽车一样,被赋予了更多含义。正如十几年前,有一部手机就已经象征了身份,而如今有一部什么样的手机影响了别人对你的身份判定。我们身边从不缺少将iPhone当功能机用的人,打电话、发短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手机的“全部功能”。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热衷于iPhone,这个大家公认的最牛的手机。

Follow your heart

当然,我并没有说这样的狂热有问题,至少它带来的是一个行业的繁荣。十年前,一部诺基亚手机可能用上三四年,但现在因为硬件本身迭代的速度和外在的那些因素,这个周期已经被大大缩减。而这一切在鲍德里亚看来,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位勒庞的同胞,《消费社会》的作者则曾在书中这样说过,“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我相信这样的总结,或许可以回答上面的那些疑问吧!

猜你喜欢
勒庞团体小米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马克龙再度当选,但勒庞的高票败选表明法国的分裂日益加深
传递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可爱的小米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