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乐萍
【摘要】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文本,品味语言,是文本的解读的一把金钥匙。因而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语言,去寻找解读文本的通幽曲径。(一)关注“文眼”,一线贯之。寻找解读文本的切入点。(二)关注“矛盾”,适时追问,力求文本解读的深刻性。 (三)关注“留白”,想象体悟,挖掘文本内涵丰富性
【关键词】 解读文本 立足文本 品味语言 关注“文眼” 关注“矛盾” 关注“留白” 解读适度 基于学情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1-001-01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去理解文本,而品味语言,是与文本的解读是密不可分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但往往由于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的局限,使学生很难从字里行间获取阅读的感性认识,无法深入到语言的细微处咂摸出文本丰富的意蕴来。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语言,去寻找解读文本的通幽曲径,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关注“文眼”,一线贯之。寻找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这里的“文眼”指的是文章中闪光点,即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而文中的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和细节是文章中心或主旨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抓住了文眼,就是找到了切入点,就可以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开辟一条解读文本的捷径。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温晴”一词,概括了他对济南的冬天的感受。全文也是围绕“温晴”一词来构思的:开头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接下来写“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小山”以及“济南的水”都是围绕着这个词展开的。如果在解读中抓住了这一个关键的词语,整篇文章的解读就能一线贯之,浑然一体;又如《老王》一文在末尾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对整篇文章的解读可以由这句话来生发,引导学生展开对“幸与不幸”的讨论,进而体悟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还如《背影》中的“我在心里暗笑他的迂”一句中的“迂”字,引导学生扣住这个字,找找父亲哪些行为在儿子看来是“迂”的,作者又是如何从“笑他的迂”到真正理解父爱的。一个“迂”字,既串联起文章的内容,又能引导学生由这个词窥探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再结合文中作者的三次流泪,感受作者内心对于父亲复杂而又渐进式的情感变化过程。解读时如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对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会有所帮助。
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扣其一点,散发开去,就能引领学生牵动起对全文的阅读感悟。
二、关注“矛盾”,适时追问,力求文本解读的深刻性
品读文章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语言在特殊的语境下,往往不墨守语言法则,而用违反常规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某一情境下说话者的特殊思想感情,从而形成了看似“矛盾”的奇妙的语言现象,却收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似乎”是表示猜测估计,不肯定的语气,“确凿”则是表示肯定的词,按语法的常规,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词不能同时用于一个句子中,作者却巧妙的连用了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表现记忆由模糊很快转入清晰的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童年时代虽然远逝,但童年生活却深留心间的思想内涵,表达对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这奇妙的“矛盾”,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情感。
再看鲁迅的《孔乙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其实不然,仔细想想,这话是有道理的,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是活?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用手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再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他来,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腿已被打断,几乎失去了活动能力,更不用说谋生了。他无亲无故,无依无靠,在当时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只有死亡的必然结局。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引导学生关注看似矛盾的语言,适时追问,在引导中紧扣学生思维的生成点,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细读字句,思维便走向了深入。
三、关注“留白”,想象体悟,挖掘文本内涵丰富性
“留白”指得是文本中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由于文本自身的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让文本具备了解读的多元性,使读者的阅读鉴赏有了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作品中的“空白”,并且教会学生去欣赏这些“空白”;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与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创造。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留白”,发挥想象填补这些空白,拓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从而拓展教学的宽度。当然,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要适度,不能一味地追求深度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就需要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之前进行学情的分析,把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
总之,我们的课堂是变化多端、灵动多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要面临各种“意外”的状况,所以必须顺应学情及时调整策略,随机应变,才能不断丰富文本解读的途径,让学生能更顺利地进入文本,去探幽览胜,渐入佳境。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林珊.探求文本解读之真义.语文建设(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
社),2013年第10期.
[3] 俞萍容.引导学生解读文学类文本的策略思考.语文教学通讯,
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