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俊 张涛
[摘 要] 让土地靠科技增效,让广大农民靠科技增收,始终是我市在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中不遗余力狠抓落实的不贰法宝。五年多来,全市上下以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为载体,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思考和实践,确立了大规模全覆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推进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学之路。
[关键词] 30万 农村劳动力 技能培训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42-02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8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曾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及文化,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已成为时代的召唤,发展的必然。2008年,我市确定实施“十大工程”,走好“三条路子”的战略部署,“十大工程”的一项重点工程就是“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这个工程投资1.56亿元,计划用5年的时间,,对全市3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每人至少要新掌握一门以上的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以此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就目前而言,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情况如何,笔者对此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研:
一、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历史背景
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既是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市是农业大市,但是在发展上一直很保守和传统,我市的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近80%,大约为98.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达64.79万人,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民,有数据表明,我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仅仅只占15.9%,然而在我市农村总人口中有一技之长的仅有7.06万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生产方式已逐渐被取代。现如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急需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政策法规意识、发展意识也越来越强,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已成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掌握和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本领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之一。市委、市政府在准确把握全市“三农”工作基本特征,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并作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决策思路形成,就会成为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2008年10月,全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全面启动。
为了能更好的实施这个工程,我市严格按照实际要求制定一份工作大纲,计划从2008年到2012年,用这5年的时间,依托全市46个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职业学校14所、乡镇农技服务站60个以及已建起的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点、养殖小区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以讲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发展思路为重点,针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和指导,大纲指出每年培训劳动力只有在6万人左右,5年内使30万农村劳动力全部得到系统的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全部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就业技能。
二、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作为农业大市,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为确保培训工程质量和进度,市上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项,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农办牵头抓总,市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小组,在市委组织部设立工作小组办公室,各县区、市直培训责任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市上分两批从市直农口部门抽调120名专业技术干部挂任科技副乡镇长具体负责培训工作,县区先后抽调1200多名干部驻村蹲点开展培训,各乡镇、行政村实行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负责制,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培训工作格局。
坚持服务产业、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按需培训,整合好培训机构、项目和师资,聚合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各方力量,在冬春季集中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各项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争取一对一进行讲解,种养大户观摩交流、远教站点菜单选学、合作组织技术承包、培训机构订单培养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分层分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培训。
在组织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过程中,开展技能培训需要做到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抓住扶贫工作的根本,依托培训实行“智力扶贫”,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育有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创新的新型农民,为破解“三农”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技能培训的扶贫之路。
《培训结果认证评定办法》《培训工程考核评估办法》等制度在我市制定出台,建立起了培训目标管理、帮扶激励、效果评价、结果认证等长效机制,使培训工程步入长效化、常态化的轨道。与此同时,结合双联行动推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乡包村挂项”制度,全市的乡镇、村、培训基地和1800多户种养大户由全市890多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服务,174个培训示范基地已经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五年的努力,市、县区农村劳动力共累计培训了32.9万人,连续四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保持在500元以上。
市委确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十大工程”。就这项工程而言,“适时、适地、适才,实际、实用、实效”是我们坚持和树立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审视,客观分析,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去解决,建立两大体系,寻求四个突破,强力推进培训工程不断向纵深科学发展。
两大体系是:建立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和培训结果评定体系。
(一)培训结果评定体系。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家及省上培训项目结果评定的措施办法,以掌握技能、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目的,以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基础,以全过程培训为主要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果评定认证体系。
(二)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张掖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的制定和实施,以农民是否满意为出发点,采取工作考核、效果评价、社会评估3个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实际。
四个突破是:
(一)牢牢把握农民培训的主体,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上得到突破。面对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和就业愿望,掌握农民喜欢什么培训方式、需要哪些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因需培训,突出按照区域特点抓培训,根据农民意愿抓培训,根据生产环节抓培训,开展“一技一训”、“一业一训”,真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紧紧围绕产业布局,以推进“三农”工作科学发展为目标,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上得到突破。一是不断丰富培训内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把农民急需的,生产环节关键的,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便于农民学习掌握的、学了就能用上的技术技能要点编写成群众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的小册子、生产流程图,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开展农民自我培训。二是加大典型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致富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采取选聘民间科技特派员、兼职教师等方式,鼓励支持“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培训或技术技能咨询服务活动,以农教农。三是加快转移就业培训步伐。依托中央和省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和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院校,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扩大定向输出。四是积极培育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能。
(三)充分依靠各级组织,以调动市场驱动力量共同抓培训为抓手,在增强培训工作的主动性上得到突破。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单位“援乡助农”的作用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生产基地的市场作用,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 农户+支部+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培训模式,把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置于专业化大生产过程中,靠政府主导,靠市场链接,促进培训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调度培训资源,以加快建立保障机制为基础,在增强培训工作的保障能力上得到突破。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大培训项目争取力度,拓宽培训资金投入渠道,完善培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工程组织管理水平,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培训机制,力求在培训的保障机制上得到突破。
甘州区长安乡前进村通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家家有了科技明白人,户户有增收致富的产业。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58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00元,成为全市“四化”建设示范村。翻开山丹县大马营乡花寨村的培训档案,笔者注意到该村农民王军先后6次参加了温室种植技术培训。在和王军交谈中,发现他对大棚种植葡萄的扦插、打杈、疏果和双孢菇种植的培菌、温控等关键技术了然在胸。他说:“一次不落的来参加培训,主要是培训内容听得懂、用得上。”
培养一个能人,兴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祁连山水涵院工程师杨秋香,2008年10月被市委组织部派往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挂职,担任科技副乡长,她手把手地教会了当地农牧民建设大棚,种植红提葡萄。2010年她挂职期满后,农牧民联名致信市委组织部,恳请延长杨秋香的挂职期。如今,杨秋香指导经营的40多座红提葡萄日光温室棚年均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她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
看到全市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丰硕成果,市长坚定地说:“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发展全局,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职业农民。”
三、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始末存在的问题
培训工程从目前的培训效果来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以市委、市政府的预期目标来衡量,部分环节还薄弱,主要是:
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看:五年的时间培训了近30万人,但部分培训是以会代训,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农民的生产贴得不是太紧,“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烩”,较少的现场示范操作和讲解培训,无法满足现有的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从工作的推动上看:培训师资力量总体不够,培训方法过于单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不高。
从培训的保障机制看:培训资源还没有有效整合,多头培训、条块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四、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对张掖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张掖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以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为载体,如今,一批批农村劳动力通过系统技能培训的重塑,成长为有技术、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他们的培育和成长,为张掖农村、农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逐步确立了对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推进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确保培训工程不走过场,从2008年开始,市培训办连续开展“启动实施年”“规范管理年”“质量提高年”等活动,总结推广高台的“科技包”、山丹的“科技服务联系卡”、甘州的农技短信通、临泽的“口袋书”、民乐的“掌中宝”、肃南的农技比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全市共命名市级培训示范基地5年多来建设27个,培训先进工作者、农民科技指导员、科技副乡镇长等62人获得表彰奖励。如今,全市已达681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05万户被带动,注册了40多个特色农产品和劳务品牌,如:“紫家寨鸡蛋”“金花寨小米”等。
在生活社区化、生产专业化、农民知识化、环境田园化中,农民知识化是最为关键的,因为生产的专业化是靠农民的知识化。使劳动力技能培训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使每个受训农民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使30万户农村家庭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的到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在张掖市实施以来,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致富技能不断在提高,使农民鼓了“钱袋”,富了“脑袋”。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在2011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组织系统五项特色工作之一。
目前,全市技能型务工人才占到全市劳务输出总人数的85%以上,有6万名农民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此项工程不但加快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造就了一大批劳务输出能人,而且激发了农民创业的热情,也促使农村富余劳力输转转向了“技能型”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苦力型”,由“散兵游勇”式向“集团军”成建制输出。
据统计,5年多来的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张掖市32.9万人,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的有近14万人,取得农民技术职称1万多人,成为群众受益最广、实惠最多的民生工程。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普遍的认可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