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30-01
“十二五”以来,南京市江宁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工就业形势向好,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农村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增长。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出口减少的大环境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不失为是保持地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当前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近年来农民消费的变化特点
江宁区农村居民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继续增加。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987元,同比增长13.5%,高于收入12.0%的增长水平,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6.8%,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比重为14.6%。生活消费支出呈现以下特点:食品支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衣着消费更讲究;居住消费增幅一支独秀;家庭设备用品需求增加;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此增彼;医保覆盖面扩大提升农民医疗保健消费质量;奢侈商品和服务消费持续升温。
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瓶颈
1.农民收入低,即期消费能力不足。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13年江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222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2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1402元,该差数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7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会带来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对刺激农村市场需求不利。
2.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对农民的收入预期影响较大。农业生产投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购买农业用生产资料的增加,农资价格的上涨,不但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还冲减了国家给农民的各种补贴,增加了农业成本。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无形中挤占了农民用于消费的资金,限制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未来支出预期较高。由于农村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很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低,导致农民的消费预期不确定,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即期消费。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增长12.0%,而同期农民人均银行存款增幅达18.6%,农民储蓄存款额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0.3%,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反映出农民在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时,对未来消费预期存在不确定心态。
4.农村中高档消费品市场相对欠缺,商品流通网络不完善,影响消费需求提升。2013年,江宁区十个街道三大园区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220家,其中有179家分布在东山、秣陵、汤山等主城及主城近郊,其他几个离主城有一定距离的街道及园区仅有41家,占总数的18.6%,且基本都是农家乐、山庄饭店。地域分布反映出广大农村比较欠缺较大规模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大中型消费场所少,商品品种少,质量档次低,就是想花钱消费也没地方花,消费相当大部分外流。
5.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加快,消费观念落后导致消费需求倾向下降。随着农村大量中青年农民的外出务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使得年轻人口的负担加重,储蓄意向趋高,消费需求减弱。
三、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对策
尽管目前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有不少,但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消费需求,尤其是现阶段开发农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导向与抖动作用。当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不能就消费论消费,必须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多渠道确保农民增收,让农民有钱消费。扩大农村消费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拓宽农村居民创业就业收入渠道,盘活运作农民资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补贴性和转移性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2.打造安全的农村消费环境,让农民安全消费。一是确保农民农资消费安全,严厉查处不合格肥料、假劣种子、劣质农药等农资案件。二是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引导经营者规范自律诚信经营。三是加强对与广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电、建材、装饰材料、成品油等消费品的日常监测、不定期抽查工作,保证其质量。四是严厉查处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杜绝危害农村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恶性事件,改善交易和消费环境。
3.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及市场建设,让农民便捷消费。一是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二是进一步发展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流通效率,降低农民消费成本。三是鼓励农资经营企业把农资经营与农资科技服务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大件和耐用消费品销售与维修服务体系。四是发展农村新型消费模式,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产品,拓宽农村消费信贷领域,提高农民的即期和预期消费能力。
4.加强宣传鼓励,让农民正确消费。在许多农村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消费陋习,不仅红白喜事讲排场,送礼风越演越烈,甚至一些赌博、迷信活动也成了许多农民群众的消费热点。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逐步摒弃此类不良消费习惯。另外,应该通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惠农政策进行针对性引导,鼓励经济条件好的农民率先尝试现代化的消费方式,加大对较高档新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以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放心消费。对于农民,在收入之外的众多因素中,预防性储蓄多和流动性约束高是使得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长期偏低的主要原因。农民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比较保守,为了养老和防病,总要留一笔钱防患于未然;没有攒到足够的钱不敢也不愿意消费,更不敢借贷消费。因此,一方面要帮助农民逐步转变保守的传统消费观念,树立敢花钱、愿花钱、先消费、后还贷的新消费观。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大病救助;养老保险扩面;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尤其要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农民防范和战胜风险的能力,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农民消费动力。同时还要改进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贷款担保条件要放宽,降低农民融资门槛和成本,减少农户流动性约束,增加跨时预算能力,提高即期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