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

2014-04-29 04:37温晓慧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

温晓慧

[摘要]表现主义音乐是20世纪重要的一个现代音乐艺术流派,它的产生有其很深刻的社会原因。文章从它的人文社会背景、音乐创作特征、审美特征三个方面阐述,旨在对20世纪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的艺术特征有个整体认识。

[关键词]表现主义音乐;人文社会背景;音乐创作特征;审美特征

20世纪初的西方,随着巨大而频繁的社会变迁和动乱,西方社会的理念经历了毁灭性的冲击。人们的思维观念、审美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创造力达到了空前的高涨,音乐艺术也随之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剧烈的变化和演进,各种风格流派纷纷形成,开拓创新、突显个性成为发展趋势。表现主义作为现代文艺思潮的一个流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奥,它最先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音乐,成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流派。

一、表现主义音乐的人文社会背景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从法文“表现”(Express)一词引申出来的,它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是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风暴》杂志刊载希勒尔的一篇文章,首次借用这个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以后方为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表现主义音乐是受表现主义绘画启发形成的。兴盛于德奥的表现主义音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国内外矛盾日趋尖锐、社会更加黑暗动荡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初,德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国内压榨劳动人民,镇压工人运动等,促使社会矛盾加剧。一些知识分子感受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对种种黑暗、腐败的现象,感到强烈不满。但是,他们又不知道如何来改变现实,从而陷入了悲观、绝望、孤独的境地。因此,他们对未来,对人类失去了希望,只相信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认为只有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才是真实、可靠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下,把他们对人类世界所感到的内心的苦闷、孤独、恐瞑、绝望、悲痛等情绪,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因饱受生活折磨和内心压抑,呈现出一种畸形、反常、病态或怪诞的形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表现主义音乐用反抗蔑视旧有传统来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恐惧,主张根据“内在需要”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精神世界,表现人的内心体验。

二、表现主义音乐的创作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在创作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力图摒弃一切传统手法,摒弃调性原则,采用“无调性”语汇写作。旋律大幅度跳跃和片断化,节奏因否定对称结构为基础的节拍而参差不齐,爱用乐器的极端音区,曲式复杂,常显得模糊不清。这些创作特征就与表现紧张、恐惧、绝望等富有刺激性的表现内容相适应。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勋伯格、贝尔格、威伯恩。从他们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分析出表现主义音乐的创作特征。

(一)无调性音乐的创作

从1908年起,表现主义音乐从极度发展的半音体系和声而形成的泛调性,走向自由无调性阶段。从此,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得以解放,废除了协和与不协和的观念,突破了调性约束,摒弃了调性观念,取消了自然音与变化音的概念,八度之内的每一个音平等,不分主次,使无调性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在结构上,以复合的,自由对位手法替代了纵向和声思维及功能和声原则为基础的结构布局。而短小、零碎、频繁跳动的旋律线条,极端变化的和声力度,模糊自由的节拍节奏,以及单纯、明快而又刺激的音响色彩,构成了表现主义音乐特有的风格特征。

如勋伯格的作品《五首管弦乐小品》、戏剧配乐《幸运之手》、独唱剧《期待》以及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贝尔格的作品《三首管弦乐曲》,威伯恩的作品《6首管弦乐小曲》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仅使用了无调性和自由对位手法,尤其是勋伯格在《月迷彼埃罗》中创造了一种非常夸张,语调化的旋律“说白歌唱”,生动地表现出恐怖、狂乱、怪诞、迷茫的音乐内涵。由于摒弃了调性结构,不协和成分居主导地位,音乐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以此反映二十世纪初,处于特殊社会政治背景中人们的心理感受,是十分深刻和贴切的。

表现主义在音乐创作上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在自由无调性音乐中寻找逻辑统一、以代替传统音乐中以调性来进行结构布局的方法。在经历了七年的理论探索之后,勋伯格以坚强的意力和超人的艺术想象力,终于探索出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十二音序列的作曲方法。

(二)“十二音音乐”的作曲技法

勋伯格作为表现主义音乐典型的作曲家,在写作无调性音乐期间,找到一个能取代调性,统一全曲作用的原则。他把一个八度中的十二个音,仅仅当成一个个孤立的音,不作为整体来看待,否定了十二音之间的依赖性,否定了主音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否定导音的功能倾向性,提出了“一个音与另一个音只是互相关联的十二音作曲法”,即十二音作曲法。这种创作技法要求:每个音必须在其余11个音都出现之后方可重复,避免明确的开始与结束;避免三和弦进行;四、五度音程,三全音音程尽可能只用一次;避免多用相同音程。十二音作曲法以这种似乎最严格的方式,来表现最富想象力的,自由而又永远变化的音乐内容。十二音音乐的结构原则成为二十世纪最有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也成为表现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

从1923年勋伯格在《钢琴组曲》和《小夜曲》中开始运用十二音音乐的创作技巧,到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歌剧《露露》《沃采克》以及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弦乐四重奏》等,十二音作曲法得到充分运用。特别是在勋伯格的《管弦乐队变奏曲》中,十二音序列的构成原理运用得非常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显示出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法巨大的表现力。它不仅在情绪、力度方面对比强烈,而且音色优美,组织合理。同时,这部作品也证明了运用十二音技法创作大型乐队作品的可能性。受十二音技法的影响,在勋伯格的音乐中,调式、和声等传统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而且,诸如持续和弦、重复性的伴奏音型、管弦乐队各个声部之间的功能转换与呼应等手段在十二音技法的作品中都没有了效力。由于音列中的音,可以在任何一个八度上使用,使得勋伯格作品的旋律具有跳跃性很大的特点,器乐与声乐的界限没有什么区别,一切都处于连续变化的状态中。

“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无调性音乐语言,多适于创作小型作品,因此,需要有一种像十二音技法这样的结构方法,把乐思有条理地陈述,形成曲式,以代替调性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十二音音乐”的创作技法对20世纪新音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表现主义音乐的典型艺术创作特征。

三、表现主义音乐的审美特征

表现主义并不象抽象派艺术那样完全抛弃客观世界和自然事物,是有一定的生活依据。但是,被夸张、被扭曲、被变形的表述与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有所不同,更与我们日常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有很大距离。这种夸张和变形的表述常常不吻合一般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习惯。

表现主义艺术否认传统的有关艺术中美的观念。他们认为夸张、变形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是人们内心情感真实的表现,不夸张、不变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因而也是没有价值的。表现主义音乐偏好积蓄在潜意识中的静谧、狂喜、激情、痛苦、绝望甚至尖叫,因而鲜明地趋向于夸张、变形的审美表达。

从勋伯格的作品可以看出表现主义音乐所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就是真实情感的表现和自由。表现主义音乐的这种真实和自由,缺少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逻辑力量,也不再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更缺少了印象主义音响的精美,而是毫无掩饰地直接用音乐来展示人类痛苦的心灵深处最隐秘、最矛盾的复杂状态。作曲家们用音乐来表现真实的自我,以对立的姿态审视现实,以真实的暴露表现情感,从而为社会的不幸而呼号,这是表现主义音乐在审美思想上最突出的特点。

总之,表现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的现代音乐流派之一、是当时西方特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是音乐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必然发展。表现主义音乐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的创作技法,以及它的审美思想不仅在20世纪初影响了很多作曲家,而且一直蔓延到20世纪下半叶,甚至影响到了今天。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
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艺术审美特征对比研究
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自然与建筑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论广西龙州旦歌的审美特征及功能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论宫廷院体画的审美特征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