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顺莉
【摘 要】本文对巴里坤一些具有代表性节日习俗的探析,可透视出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后面所反映出的民众文化心理与文化内涵,这对于继承和发扬汉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關键词】新疆文化;巴里坤;节日习俗;非遗保护
优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不朽的根,千姿百态的汉族节日文化与绚丽多彩的节庆活动生动地记载了汉族民众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彰显了不同历史阶段汉族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们的生活规律和精神追求。让传统节日文化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当今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一、汉族节日习俗的融合性
新疆巴里坤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蒲类国,3000多年前大月氏、匈奴、乌孙等游牧民族就栖息于此。从汉代,汉族就在此戍屯。清代开始大规模屯垦,数万人以军屯、商屯、犯屯、民屯等形式迁居这里,移民迁移的是民,同时也迁移的是文化,他们将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带到巴里坤,并且其移民定居方式是大杂居中的小分居。后又结合巴里坤环境,将其习俗保存、传递、放大、融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特性,内涵极其丰富。
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有的是时令节气转换日,节令食品不仅适应时令,还有平衡阴阳、祈福求祥之意。有的不仅是家庭内聚性节日,还是群体性的,比如城隍出府,通过节日巡游、节日锣鼓等形式,聚在一起抒发内心的情感、期望。有的则是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还有与历代王朝平息内乱,统一祖国,稳定边疆的历史相联系,这些本土节庆习俗的存在和流传,表明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养栖息的地方,新疆汉文化是新疆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对新疆汉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被专家们一致认定为是新疆汉文化的源头之一。
巴里坤的汉族节日,不仅汉族人过,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也都过。比如三十晚上看烟火放鞭炮,汉族人放,其他民族的大人娃娃也放,甚至有些哈萨克族人家给自家小孩买的鞭炮比汉族人家的还要多。元宵节,各民族都走上街头,进行社火表演,各民族群众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尽情嬉戏。巴里坤的节日庆典是多民族的狂欢节,也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我们创造本民族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也是构成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文化价值与文化魅力不仅奠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同样也影响着其他民族文化的未来。
透过丰富的节日习俗的行为层面,我们会发现:传统的节日习俗不仅不会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还在传承中进行了融合,发展。节日内容由单一变得复杂起来,文化的表述性也开始多样化。
第一,以前节日往往就某一农事、祭祀或娱乐社交活动而举行,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但由于多民族的互相接触和借鉴,再加上人们生活的不断丰富多彩,节日风俗也变得仪态万千,如打春牛是一项农事,后来政府介入,由田间走上了街头,由官民共同来举办,于是这一节日便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比如过庙会,许多民众还带上土特产到集会地点进行交易,让节日成为了一个展演兼商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节日。第二,由于越来越多青年人外出打工,他们接触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节日的娱乐性要求更高,过节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把这一节日的内容展演给外界,因此,节日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三,第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造成了文化的趋同化,巴里坤这个偏远的县城,也面临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政府想通过民俗文化来搭台实现经济的发展,当地的文化人出于责任要保护这些不断受冲击而消失的节日习俗,游客又有猎奇的心理,想通过节日中的文化表述达到审美的娱悦;商人想通过节日的附加值赚取更多的“文化利益”。于是,节日就发生了无形的变迁,从而造成了节日文化表述的多样化。
二、汉族节日习俗的独特性
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文化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存在于同一种文化的人群之中,存在于信仰或崇拜同一个神灵的人们之间。由于巴里坤汉族居民来自内地多省,节俗兼有北南各地传统,又因物产和人文差异,当地汉族节俗中的饮食、文化活动、参与者群体等都有一定变化,如端午不吃棕子而吃粘糕、蒸饼,中秋节不做月饼而“烧干粮”,二月二改为煮制羊头、羊蹄,庙会戏台唱的是巴里坤小曲子(一种地方小戏)。在吃食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冬至,吃杏(音hen)皮饭。杏皮饭是把面丁用拇指外侧在案板上瓷成杏皮状,所以大家叫这种饭为“杏皮”饭。冬至前一两天,主妇们把瓷好的杏皮冻好,冬至这天半夜,生火做饭,把昨夜备好的羊肉丁、蘑菇丁、萝卜丁、木耳片等下锅滚成臊子,再下入小巧的饺子、杏皮等。天刚亮就要打发娃娃提了小罐给亲朋邻里送饭。在黎明的曦微中,路上处处是送冬至饭的蹒跚身影。每家都能吃到好多家的饭,这就少不了对各家的饭有一番比评。据说冬至饭做的香,吃的早,喻意天气热的早,一碗碗冬至饭是道不尽的温情和感动。再比如:三十下午,院门和所有屋门两侧都要贴对子。连箱柜、牛马槽头上、车轮上也贴,最特别的是给牛角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把牛当成了千里马,也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晚上到牛棚里摸黑在牛角叉中摸找,要能从中摸到粮食颗粒,预示明年丰产丰收。三十下午吃“长寿面”。吃过长寿面,男人们用自家最大的锅煮羊骨头,准备“装仓”用。孩子们要做摸墙跟的游戏,摸墙跟是一个或几个孩子一边顺着墙跟走,一边把手梢搭到屋墙的跟基上从这头划到另一头,预示第二年会跟子稳、路子顺当。年夜饭叫“装仓”,装满了肚皮之仓,来年一定仓满屯溢,不愁吃不愁喝。
二月二龙抬头。在内地家家煮猪头、牛头,而在巴里坤则家家煮了羊头祝贺龙神睡醒,体现了新疆牧区特色。二月二这天男性老幼都要剃头,到二月二头发长了,龙也醒了,该整容了,人看不见龙,就修整自我替代龙意,故叫“剃个龙头”。
巴里坤传统节日习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独特方式,比如在正月初一第一个到井旁打水的人,要将被称作年馍馍的馒头、油饼、油果投些许入井,以使后来者打捞出当即吃下,说是能保佑人们一年四季头轻脚快,这是一种民间信仰方式,但是就着井水当即吃下的风俗,也不误告诫人们保护井水的清洁卫生,以保证身体健康的提示。比如春节,从三十晚上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家家团聚,走亲访友,聚众娱乐,纵情狂欢,到了正月十五,各乡镇场的村民们都齐聚县城,看社火,耍社火。看者,围着旺火评头论足,舞者,拿出绝活,争相比拼。
巴里坤的社火是通过列阵表演展现的。传统的阵形,主要有军阵、戏阵、灯阵、舞阵、牛马阵、方技阵等,而这些阵形的排列,在民俗风情浓厚,文化内涵深厚的巴里坤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它以军阵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巴里坤人质朴豪放的气质;戏阵是最受各族群众欢迎的,如打春牛,它是由铁匠和雕塑匠用钢筋、角铁、钢管等材料焊接成牛的模样,再用白布缝裹,画上颜色,大小、神态与真牛非常相像,四个壮汉抬着,配着铿锵有力、撼人心魄的鼓点,由一位农民打扮的庄稼汉用鞭子拍打,这样来年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里打的不是牛,是晦气,因为“打是亲,骂是爱”,凝聚了老百姓对“哑巴儿子”的厚爱。最后打破“春牛”,牛肚子里漏出了红包包裹的糖果和五谷杂粮,谁捡上就预祝谁家来年生活蒸蒸日上。
还有城隍出府、扑蝴蝶等等,可以说戏阵是形式多样,包罗万象;舞阵表演中的本地特色鲜明,又吸取了外地歌舞艺术特长,边行进边舞蹈,精彩连连,如秧歌、高跷,脑阁和抬阁等。脑阁是一个表演者站在另一个表演者肩头之上进行谐同表演,一个在另一个的头脑之上,故称之为“脑阁”。抬阁与脑阁所不同的是脑阁扛单个,而抬阁则是扛集体,两项活动都需载歌载舞,并由打击乐和管弦伴奏才能进行。跑竹马、跑驴等均属于牛马阵形,还有车船轿类,如跑旱船、太平车等,以精湛的技巧把道具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方技阵如二鬼绊跤,是一人手脚配合表演的体具舞,其体具是两个搂抱一团在摔跤的小鬼,据说这功夫全在手脚和脊上,表演技巧高的演员,可以维妙维肖地表演出撕拉活扯、踢脚、使绊子等各种高难度动作来。
在内地见不到的社火,在巴里坤的街头都可以欣赏到,比如模拟动物类的社火,这些社火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见到民间娱乐由娱神到娱人,以及达到和谐相处的发展过程。还有表现民间劳动生活场景的社火,比如克模子毕,不管是老还是少,表演者都全情投入,融入到一招一式的表演里,融入到文化仪式中,他们每一个人都真真切切地化成了文化的符号,尽情舞动,欢愉节日。
三、汉族节日习俗的传承保护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巴里坤县委、县人民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汉族节日习俗。一是结合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实际,制定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为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抽調专人陆续对全县各乡镇场的节日习俗渊源、特点等进行普查,把搜集整理的节日习俗进行整理,撰写文本,申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利用普查的机会逐步为民间艺人们建立个人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录像、录音、文本等,至今已有二十三名新老艺人有了自己的个人档案,还把他们档案全部录入了巴里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保存。三是2010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设在县文化馆。还在巴里坤县政府网上开设了专门的网站,进行宣传。四是给予经济资助,在节日期间组织相关活动,比如社火活动、餐饮大赛、面食制作技艺等等活动,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学习。五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将《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编撰成册,准备出版。在上述措施的保护下,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也相信,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丰富,会有更多的传统民俗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也会有新的民俗出现,使民俗成为百姓生活中一道新的文化风景线。(作者单位: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