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地理通识课程的意义与策略

2014-04-29 02:34杨文华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通识学科历史

[摘要]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地理通识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联系古今的能力,使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樹立尽全时空的观念和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历史地理通识课程教学应该结合环境演变的时间线索,及时补充历史和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的概念;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怀现实,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制订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将课程考察和调研常态化。

[关键词]历史地理思想教育通识教育

[作者简介]杨文华(1978- ),女,湖南洞口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地理及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重庆4000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40-02

一、引言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在我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国疆域沿革地理。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还不足一个世纪,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理论尚在建设之中。我们的历史地理学科是在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相对独特的理论体系并采取相应研究方法的。目前,在国内大多开办历史学和地理学的高校中,一般都将历史地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以满足高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需求。历史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熟悉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规律,为日后进行历史、地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但是,从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属性和特色出发,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和笔者本人长期开设历史地理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应该将历史地理课程在更多专业更广泛的范围内开设,历史地理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历史地理课程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历史地理学科属性决定历史地理课程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历史学学科的八个二级学科中,历史地理学是与现实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时至今日,历史地理学已经能够做到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覆盖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对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提供决策咨询。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指出,历史地理是一门含金量很高的学科,可以为现实提供非常有用的指导,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当代人才培养的实际缺陷决定了开设历史地理课程的必要性。高校是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和主体之一,承载着文化传递和大学生人格塑造以及社会整合的重要功能。但是随着功利化要素对现代社会的无限渗透,以升学、就业为主的利益导向使得文化的无效传递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就开始出现。曾几何时,我国的小学教育没有了历史、地理课程;中学的文理分科使历史、地理仅仅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而理科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知之甚少;大学以后,职业导向又使得历史、地理等人文素质教育被完全忽略,这必然造成一代又一代的人文素质的缺失和社会失范的发生。历史地理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和历史、地理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将历史事件置身于相应的地理环境和时空背景下,了解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复原各种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

3.历史地理课程在高校作为通识课程开设的成功实践。目前,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都有开设历史地理类公共选修课。其中最有名的是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在北大,历史地理从“冷门学科”到“热门课程”,该课程在2008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主讲教师是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韩茂莉。一位网友在北大未名BBS课程区用三句通俗的话概括了韩老师的课程:课程本身特别有意思特实用;课讲得特别好,不枯燥;韩老师人太好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外语为主的大学,没有历史和地理相关专业。自2005年以来,笔者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地理”通识课程,学生好评如潮。这些都说明将历史地理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是符合学生需求和心理期待的。

三、历史地理课程对大学思想教育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地理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部分,这两部分中都有大量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比如历史疆域地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祖国疆域和版图变迁的始末与原因,从而激发维护祖国领土统一和完整的信心和决心;历史民族地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变迁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民族现实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历史地貌地理、历史水文地理等历史自然地理的教学又能使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明繁衍的地理环境有更多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上的空间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学生联系古今的能力。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博古通今是传统学术的基本要求。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已经完全不局限于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和近代历史地理学只注重政区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历史地理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几十年,课程内容包含了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人口、民族、文化等分支,与现代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并探索其内在演变规律及原因,无疑会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可以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具有规律性的预见。大学生通过历史地理课程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尽全时空的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吸取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通过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人地时空观念,能够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经过的历程,把握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今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符合科学的决策性建议。

4.培养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树立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在人类普遍关注未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涉及时间、空间和人类活动并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将能够发挥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人类社会生产力越高,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

四、历史地理通识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的途径

1.以时间和环境变迁为线索,补充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与其他学科关注历史和文化变迁不一样的是,历史地理学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是以时间为轴的。在方法方面,历史地理学不仅采用人文学科的方法,还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孢粉分析法、彩红外航片的解释原理等方法。历史地理学的关注点不仅包括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制约关系,还包括政治格局的地缘因素以及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因此,通过历史地理课程的教与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解释现代自然地理、社会发展、人文背景等因素的演变历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历史人文传统,又具有明显的现实关怀,在变化着的时间主轴上,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文化的悠久历史并培养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增强对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时空环境的了解和尊重。

2.充分利用歷史地图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手段,对历史地理的认读和利益是历史地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对历史地图的利用和对学生认读与利用历史地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利用历史地图,能增强课程教学的现场感,训练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性思维和全面感知。

所以,在历史地理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培养学生对史实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将特定的史实置之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加强对人地关系的分析和理解。同时,作为一门经世致用、关注现在的学科,历史地理通识课程教学还要让学生关注历史时期环境的变迁以及历史事件与当今现实的纵向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地图的比对和认读,让学生加深对现实政策和决策的清醒认识和领悟。

3.密切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现实情怀和人文意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从历史时期一直延伸至当今时代。与历史学的其他二级学科相比,历史地理学科更注重历史事件的纵向延伸和与地理、人文环境的纵向影响,因此历史地理的学科研究更强调对现实的影响、价值与意义。作为通识课程开设的历史地理课程也就被学生当作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中最具有现实性的课程之一。在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更多与现实相联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现实情怀和人文意识: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授课教师要随时注意收集和更新素材,将最近发生的经典案例做成素材库,引导学生运用课程所学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代,可以更多向学生讲解历史时期城市发展与布局的状况,让学生了解城乡布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并对当今城乡分布、布局与规划进行相应评价和思考;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共识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历史地理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调查和宣传,并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地理的手段复原各个历史时期区域环境和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和领悟“十八大”以后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决策。

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历史地理课程应该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可以综合运用沙盘、模型、手绘地图等多种教具,更生动地演绎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相关议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小型会议、辩论等方式建设更为活跃和更具参与性的课堂。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置议题,将课堂教学自觉延伸至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热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课程辩论赛、演讲赛、历史地理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将课程教学效果往纵深延展。

4.重视实践教学,常态性地进行课程考察和调研。历史地理学前辈侯仁之先生说过,历史地理工作者, 应该保持一定的时间, 走出书房, 在实地考察中, 去开阔自己的科学视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变迁的时空和环境,知识点多且非常零散,为了让学生“穿越时空”,更直观、更真实地领悟各个历史时期的时空变迁,单纯地依赖课堂单调的讲授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要的实践是历史地理课程所需要的。

作为通识课程的历史地理课程课时量少,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以实地考察和调研为主。通过实地考试,让学生走近文物古迹现场,广泛收集相关的考古、石刻、民俗、口碑、地形、地貌等资料,走出浮于表象的文本记录,走出当下的历史隔阂,还原历史真实场景与面貌,将书本知识与考古、文字记载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思考当下。

作为通识课程的历史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要点:制定专门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将远程考察和就近调研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和监督。

[参考文献]

[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孔祥军.高校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法新探[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孔祥军.试论高等院校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中的“知行合一”——以考察扬州古城为例[J].科技信息,2011(2).

[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刘明光.地理教学地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内容[J].地图,1990(3).

[6]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7]张文霞.《中国历史地理》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之我见[J].才智,2012(1).

[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通识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超学科”来啦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