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宝等
摘要[目的]评价吡虫啉种衣剂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对水稻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吡虫啉种衣剂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控制水稻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吡虫啉600 FS 83.3~125.0 ml/hm2及其与氟虫双酰胺混用400 FS 150.0~300.0 ml/hm2在灰飞虱和黑条矮缩病重发生情况下,秧田虫口防效高达45%~55%,大田病害防效在28.71%~56.52%,结合无纺布覆盖育苗以及秧田期防治灰飞虱,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结论]为吡虫啉种衣剂的应用及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吡虫啉;种衣剂;灰飞虱;黑条矮缩病;病毒病
中图分类号S435.11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30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valuate efficacy of Imidacloprid FS and its mixer with Flubendiamide FS on L. striatellus and RBSDV. [Method] The effects of Imidacloprid FS and its mixer with Flubendiamide FS on L. striatellus and RBSDV were studied through field plot experiment. [Result] After Imidacloprid 600 FS at 83.3-125.0 ml/hm2 and its mixer with Flubendiamide 400 FS at 150.0-300.0 ml/hm2 were used to control L. striatellus and RBSDV, the efficiency of seedling bed reached 45.00%-55.00%, and the efficiency of rice field diseases reached 28.71%56.52%. Combining with nonwoven fabric covering seedling as well as controlling L. striatellus at seedling stage, rice stripe disease could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midacloprid FS and the control of rice virus diseases.
Key words Imidacloprid; Seed coating agent; Laodelphax striatellus;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 Rice stripe disease
進入21世纪,水稻条纹叶枯病(RSV)在扬州丘陵地区发生抬头,随后发生面迅速扩大,发生程度、为害损失逐年加重,2004年进入暴发流行阶段[1],通过推广抗病品种等一系列综防措施,发生程度有所减轻,但黑条矮缩病(RBSDV)又突然暴发,2011年扬州丘陵地区平均病穴率3.82%,幅度05%~14.0%,高的田块达50.0%,严重田块占发生面积的857%。为此,江苏省仪征市大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参加了扬州市2005年组织的“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组,于2011年开展了应用吡虫啉种衣剂控制传毒媒介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及黑条矮缩病的研究,旨在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江苏省仪征市新城镇三茅村刘正富农户一丘陵区冲田中,壤土,有机质19 g/kg,pH6.7,秧田面积233.30 m2,移栽大田1 467.00 m2。秧田上年为水稻,本年夏熟休闲,大田前茬为小麦,2010年5月8日秧田旋耕整地,大田于6月16日旋耕整地。
1.2试验药剂
吡虫啉600 g/L悬浮种衣剂(高巧)、吡虫啉(IMD)+氟虫双酰胺(FLB) FS400、噻虫啉(TCP)SC+氟虫双酰胺(FLB)SC240+240均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常规对照药剂35%丁硫克百威干拌种剂由江苏嘉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3试验设计试验设吡虫啉FS每千克种子拌5.55、8.33 ml,吡虫啉加氟虫双酰胺混剂(IMD+FLB)10.00、13.33、1667、2000 ml,噻虫啉+氟虫双酰胺 (TCP+FLB SC240+240)8.33、12.50 ml,丁硫克百威10.00 g及空白对照,共10个处理,秧田小区面积1500 m2,用种量666 kg/hm2;大田小区3000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设保护行。
1.4施药方法水稻为粳稻,品种为扬粳9538。2011年5月5日浸种,9日上午芽长为半粒种子长,11:30拌种结束,方法:将各药剂按剂量调成浆状液,每千克种子的药液量30~40 ml。将调好的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合(用塑料袋),使药液均匀分布在种子上形成药剂种衣膜。13:00播种,14:30结束,天气晴,气温26~31 ℃,风速2~4级。播种塌谷后无水层,但播后27、29、32、33 h分别遇2、6、11、5 mm的降雨量,试验田土表受到降雨影响,谷粒露籽多,但仍未建立水层,后天气一直晴好,5月22日遇10 mm日雨量,5月27日上水,建立浅水层。6月17日秧田拔秧,并于当天分处理进行人工移栽。秧田拌种处理后,未用其他任何杀虫或杀菌剂,大田应用一次24%噻呋酰胺300 ml/hm2防治纹枯病。
1.5调查项目与方法
1.5.1对水稻的影响。
1.5.1.1出苗率。播后10~15 d在定量盘播种调查出苗数,计算出苗率。
1.5.1.2秧苗素质。在4~5叶期,调查茎蘖数(每处理调查3点,每点0.11 m2),同时每小区随机取20株有代表性秧苗,对叶龄、株高、根长、总根数、白根数以及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鲜重、茎基宽进行考苗,比较各处理对水稻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1.5.2药效调查。
1.5.2.1灰飞虱。秧田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采用盘刮法,每点调查0.11 m2;药剂处理后15、18、22、24、29、32、38 d进行大田调查,每小区10点,每点2丛,采用盘拍法,计算百穴虫量。
1.5.2.2病毒病。症状典型病情稳定时,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50穴,统计病穴率或病枝率。
2结果与分析
2.1对水稻的影响
2.1.1出苗率。5月20日出苗完全定局,调查结果表明,吡虫啉FS 2个处理的出苗率分别为67%、85%,吡虫啉+氟虫双酰胺 (IMD+FLB FS400)4个处理平均出苗率在67%~76%, 噻虫啉+氟虫双酰胺(TCP+FLB SC240+240)2个处理的出苗率分别为58%、73%,对照药剂丁硫克百威处理的出苗率为72%,空白对照区的出苗率为7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
2.1.2秧苗素质。5月31日调查,茎蘖数:吡虫啉FS 2个处理分别为1 035.00万、1 083.00万个/hm2,吡虫啉+氟虫双酰胺4个处理茎蘖数在927.00万~1 084.50万个/hm2,TCP+FLB 2个处理分别为927.00万、1 219.50万个/hm2,丁硫克百威为1 008.00万个/hm2,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区的1 388.25万个/hm2。地下部分鲜重:吡虫啉FS 2个处理分别为1.6、2.0 g,IMD+FLB在1.6~2.6 g,TCP+FLB 2个处理分别为1.6、1.8 g,丁硫克百威仅为0.9 g,各处理均有低于空白对照区(2.6 g)趋势;其他如叶龄、株高、根长、总根数、白根数、茎基宽和地上部分鲜重各处理间差异趋势规律不明显。
2.2对灰飞虱防效
2.2.1对迁入成虫效果(表1)。
药后15 d(5月24日),秧苗叶龄为3叶期,是成虫刺吸并最易传毒时期,周边麦田中的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进入始盛期。调查结果表明,空白对照区有成虫294.75万头/hm2,药剂处理区对迁入的成虫均有较明显的防效。吡虫啉FS单剂2个处理虫量分别为181.80万、214.20万头/hm2,防效分别为27.33%、38.32%,吡虫啉+氟虫双酰胺(IMD+FLB)4个处理为164.70万~187.2万头/hm2,防效在36.49%~46.87%,与吡虫啉FS防效相当,但防效随剂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噻虫啉+氟虫双酰胺混剂(TCP+FLB)2个处理分别为217.80万、247.5万头/hm2,防效分别为16.03%、26.11%,明显低于吡虫啉单用或与氟虫双酰胺混剂处理防效。对照药剂丁硫克百威有成虫190.80万头/hm2,防效为48.10%,防效也较高。
药后18 d,成虫迁入量明显加大,空白对照区虫量达367.65万头/hm2。吡虫啉FS单剂2个处理分别为157.50万、211.50万头/hm2,防效分别为42.47%、57.16%,防效明显上升;IMD+FLB处理区在192.60万~364.50万头/hm2,防效0.86%~47.61%,防效差距拉大,特别是10.00 ml处理区效果较低;TCP+FLB分别为315.00万~468.00万头/hm2,防效-27.29%、14.32%,防效明显下降。丁硫克百威处理区265.50万头/hm2,防效27.78%,效果下降也明显。
药后22 d,秧田虫量激增,空白对照区成虫量1 440.00万头/hm2。吡虫啉FS 单剂2个处理分别为1 152.00万、1 242.00万头/hm2,防效13.75%、20.00%,防效下降幅度大;吡虫啉+氟虫双酰胺(IMD+FLB)4个处理1 170.00万~1 368.00万头/hm2,防效5.00%~18.75%,效果也明显下降;TCP+FLB 分别为1 206.00万、1 701.00万头/hm2,防效-18.13%、16.25%,防效较低;丁硫克百威1 431.00万头/hm2,防效0.62%,效果进一步下降。
药后24 d,成虫量达到高峰,空白对照区为2 484.00万头/hm2。吡虫啉FS单剂2个处理分别为2 016.00万、2 196.00万头/hm2,防效11.75%、18.84%,防效平稳;吡虫啉+氟虫双酰胺(IMD+FLB)成虫量在1 890.00万~2 565.00万头/hm2,防效-3.26%~23.91%,效果仍呈下降态势;TCP+FLB 2个处理分别为2 079.00万、3 015.00万头/hm2,防效-21.38%、16.30%,效果平稳;丁硫克百威3 015.00万头/hm2,虫量反而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区,防效-21.38%。
药后29 d,秧田虫量明显下降,空白对照区1 642.5万头/hm2。吡虫啉FS单剂2个处理分别为1 539.00万~1 566.00万头/hm2,防效4.66%、6.30%,效果较低;吡虫啉+氟虫双酰胺(IMD+FLB)处理有成虫1 395.00万~1 935.00万头/hm2,防效-17.81%~15.07%,效果與前2次接近;TCP+FLB 2个处理在1 575.00万~2 682.00万头/hm2,防效-63.29%~4.11%,效果平稳;丁硫克百威2 502.00万头/hm2,高于空白对照区幅度更大,防效-52.33%。
综上所述,药后15 d,成虫迁入始盛期,吡虫啉FS单剂或与氟虫双酰胺混用对灰飞虱成虫防效均较高,TCP+FLB略低。随着时间推移及成虫大批量迁入,各处理防效均表现下降趋势。至拔秧前,总体上看,吡虫啉FS单剂防效较好,达10%~55%;吡虫啉+氟虫双酰胺混剂10~20 ml防效在5%~45%;TCP+FLB防效偏低,在5%~25%;丁硫克百威在迁入高峰前,防效可达20%~45%,但迁入高峰后,防效很低,甚至较长时间虫量超过空白对照区。
2.2.2對2代若虫效果。
药后38 d,即将拔秧移栽,卵粒大量孵化,当日调查结果表明,吡虫啉FS 8.33 ml/kg处理有初孵若虫972.00万头/hm2,防效42.55%;吡虫啉与氟虫双酰胺混剂处理区若虫为1 044.00万~1 296.00万头/hm2,防效23.40%~38.30%;TCP+ FLB 2个处理分别为990.00万、2700.00万头/hm2,防效分别为-59.57%、41.49%;对照药剂丁硫克百威为1 890.00万头/hm2,防效-11.70%。栽后10、20、30 d,随着气温升高,2代灰飞虱若虫量突降,显著低于秧田,同时各处理间虫量差异也不明显(表2)。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2.3控制病毒病效果
2.3.1控制黑条矮缩病效果。
移栽10 d,空白对照区等就发现部分水稻整穴色泽偏深绿、僵硬等黑条矮缩病初期症状,随后病情逐渐加重,7月25日,水稻进入拔节期后,得病水稻基本上呈整穴矮缩,症状典型,病情基本稳定,调查结果表明,吡虫啉FS及与氟虫双酰胺混剂所有处理防效最好,其中,吡虫啉FS单剂2个处理病穴率分别为18.66%、2132%,防效分别为42.68%、48.89%,两药剂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IMD+FLB病穴率16.66%~26.00%,防效2871%~56.52%,TCP+FLB 2个处理病穴率分别为4932%、52.66%,防效分别为-42.41%、-35.23%,防效显著低于上述药剂处理,对照药剂丁硫克百威病穴率60.00%,高出空白对照区21.34个百分点(表3)。
2.3.2控制条纹叶枯病效果。
7月25日调查,条纹叶枯病发病率较低,空白对照区病穴率、病枝率分别为6.00%、1.20%,药剂处理病穴率平均1.33%~4.00%,防效25.00%
~75.00%;药剂处理病枝率0.20%~0.80%,防效14.26%~84.2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表4)。
3讨论
3.1对水稻安全性吡虫啉FS及与氟虫双酰胺混用进行种子处理,对水稻安全,不影响出苗时间,对秧苗素质影响也不明显,但茎蘖数略有下降,因此,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3.2防治灰飞虱效果吡虫啉FS及与氟虫双酰胺混用进行种子处理,对迁入秧田的灰飞虱成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特别是迁入始盛期效果明显,防效可高达45%~55%,随着迁入高峰的到来,由于虫量太大,表面防效不明显,但从秧田2代若虫量情况看,吡虫啉FS及与氟虫双酰胺混剂防效仍很明显,表明成虫在秧苗上产卵明显减少。从该试验结果看,吡虫啉FS600、吡虫啉+氟虫双酰胺FS400每千克种子用药量分别5.55、13.33 ml即可。
3.3控制黑条矮缩病效果吡虫啉FS及与氟虫双酰胺混用进行水稻种子处理,控制秧田灰飞虱成虫效果好,最终表现控制黑条矮缩病效果明显,防效可达28.71%~56.52%。由于周边稻田发病普遍较重,加之对照药剂丁硫克百威发病率比空白对照区还重,当地农民目测较满意,认可吡虫啉及与氟虫双酰胺混用的防治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还要结合无纺布覆盖育苗以及秧田期防治灰飞虱,才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发生[2]。
3.4控制条纹叶枯病效果该研究控制条纹叶枯病效果各药剂处理均较高(36.29%~84.26%),但由于对照区发病率偏低,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噻虫啉与氟虫双酰胺混剂、对照药剂丁硫克百威防治灰飞虱效果偏低,控制黑条矮缩病效果差,从试验结果看,处理后黑条矮缩病甚至有加重趋势,其原因是否与药后降低了秧苗素质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红,王德江. 扬州丘陵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5(S1):113-115.
[2] 杨呈芹,陈金宏,纪拥军,等. 不同育秧方式灰飞虱发生特点及药剂种子处理控虫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