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rey SONG
临近圣诞,满街的彩灯及圣诞集市充斥着英国每个城市。由圣诞节繁衍出的圣诞经济,似乎吸引着许多并不了解圣诞由来的朋友们。
在英国住了20年的朋友感慨道,圣诞彩灯亮得一年比一年早,圣诞集市的开放时间也比以前长,一切为了经济。倒是没有认真考究过这些改变是不是因为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只知道,那天和朋友在伦敦泰特美术馆门口正对着泰晤士河的圣诞集市闲逛时,感觉大好。
寒风凛冽,冰冷的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味,热狗、香肠和Mulled wine(热饮酒)的味道夹杂在了一起。游人们从一间小木屋踱步至另一间,朋友在一堆颜色各异的土耳其碗碟前停驻,一气挑了好几个。一般而言,圣诞集市上的物品比平时贵,本地人大多是凑个热闹。
走出圣诞集市,在泰晤士河边驻足,看着眼前的景象,刹那间想起了农历春节时广州的花街和北京的庙会。据说花街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起初是花贩们的营生工具,虽无固定地点,但是几乎每天都有。直到19世纪60年代,发展成今天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远古时期,百姓们通过供奉及祭祀祈求祖先及神灵的庇护。每逢祭祀之日,均会上演经典的庙会戏,久而久之形成了庙会,并流传至今。农历春节,广州人不去逛花街,北京人不去逛庙会,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些经久流传的民俗生活,早就成为了民俗生活中的精髓。
同样的道理,发源于德国和奥地利、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圣诞集市至今也有至少700年历史了。如今在英国,只要是以小木屋组成的圣诞集市,都是德国风格的集市,由德裔移民传入英国及美国。按照基督教的风俗,从前的圣诞集市开张当晚,会上演基督降生的宗教故事。即便是今天,在一些圣诞集市上还是能看到当地教会的摊位,不大的木屋里每年都以人偶重现圣经中的某个章节,一些教堂前也会摆放着同样的小木屋。
无论700多年前,圣诞集市的创立初衷是什么,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变,如今的圣诞集市已成为民俗经济及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据说,上海如今也有圣诞集市了。但我们都知道,那不过是以“圣诞集市”为名的购物狂欢节,当我们庆祝这个西方节日时,除了没有根基的喜悦及纯粹时髦的消费外,似乎也不需要有更多的意义及内涵。
对于英国人来说,圣诞节是属于家庭的节日。圣诞彩灯和圣诞集市无论再美,都只是城市中可有可无的风景线。临近圣诞时,在邮局里排着队,给远方亲人及朋友邮寄礼物及卡片的人们络绎不绝。有时候,寄出一张圣诞卡,可能要花去一个早上的等候,没有人有半句怨言。毕竟,那些被装载在心底的问候,每年都需要在这个时节释放。
想起了前年圣诞,寄住在一户英国人家,圣诞前的几个星期每天都收着不同的包裹和卡片。他们把收到的卡片竖立在门厅、厨房和客厅的空位置上,直到新的一年来临,生活如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