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艳
当国内各软件应用还在努力增添“阅后即焚”功能时,其鼻祖Snapchat却传出了“艳照门”事件,“艳照门”在互联网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宣称要和Facebook一较高低的Snapchat却一推三五六地将责任全推给了第三方应用和用户。按Snapchat的话来说——“Snapchat的很多用户受到了此次事件的影响,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使用了第三方应用来收发照片,我们在使用说明中明确规定这种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我们可以证实,Snapchat的服务器从未被攻破,也不是此次泄露事件发生的源头。”如此管杀不管埋的做法,让国内不少匿名软件用户人人自危,在互联网上谈隐私还靠谱吗?
Snapchat的“艳照门”事件
保护隐私的能力可以说是Snapchat崛起的法宝,如照片和视频信息不会被保存于公司服务器上,终端用户“阅后即焚”等亮点让某些渴望在互联网交流过程中保护隐私的网友趋之若鹜。但在Snapchat推出不久,便不断有媒体和机构质疑其用户及数据资料的安全性。而多次用户资料泄密以及本次“艳照门”事件都表明,Snapchat不单单没有解决其安全防护上的漏洞,更让越来越多的“黑客”有机可乘,最终事实也证明了,Snapchat宣传的用户照片和视频将被永久销毁根本就不存在,而且从前几次用户资料泄露来看,Snapchat的确有搜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嫌疑。
按照Snapchat的思路,这次用户数据泄密应该由用户和第三方应用负责,可试问Snapchat既然不认可第三方应用,那为何在上市之初不积极寻找、屏蔽这类第三方应用,却在借第三方应用获取了大量用户后将事故责任全推到了第三方应用上呢?源自一个大学班级作业的Snapchat,本身在安全管理机制上多少有些不足,其本身并没有官方的API,因而所有的第三方应用其实都是能够直接访问Snapchat服务器上的照片及资料的,这样的做法本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没有良好的第三方应用管理机制,让Snapchat只能在出事后借助谷歌、苹果和微软的应用商店去消除这些危害。
从Snapchat到匿名社交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但你不要告诉别人哦”——Snapchat用户很多时候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使用软件,而同样的心态还出现在众多匿名软件用户身上。在熟人圈隐藏自己,将秘密甚至思想中的阴暗面发布到互联网上,一方面想要隐藏自己,一方面又想要分享的矛盾心态让匿名社交应用蓬勃发展。
从“无秘”、“乌鸦”、“小声”等以匿名社交为主的App应用到QQ、YY等IM工具都宣称将加入匿名社交功能,整个匿名社交成为网民们的新宠。顶着匿名的头衔,无所顾忌的吐槽、八卦很是让网民们痛快了一把,更有甚者借着不被他人发现的机会,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发布各种谣言、暴力、黄色信息,匿名社交软件一时间成为藏污纳垢所在。
匿名社交真的可以让你在互联网中做一个“隐形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所谓匿名无非是皇帝新衣一般的存在,感叹Snapchat闹出“艳照门”事件的同时,匿名社交应用Whisper被曝光涉嫌存在跟踪用户、收集用户信息等行为。如同皇帝新衣一样的匿名并不能真正让用户隐身,正在使用并乐在其中的匿名社交软件用户有没有想过万一软件数据库出现Snapchat一样的丢失事件该如何处理?突然某一天,匿名软件上出现的全部是用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时,是否后悔莫及呢?需要用户使用个人手机号码、邮箱等信息注册的匿名软件本身在匿名上就是一个伪命题,“隐私和安全”一直都是Snapchat宣传的重点,可不但发生屡次泄密事件,更在出问题后迅速撇清责任,而在众多匿名软件中,又有多少和Whisper一样在悄悄收集用户数据呢?毕竟相比单纯的广告收益,用户个人信息背后的大数据才是各匿名软件开发者和运营商的金矿。
灰暗的另一面
“传说古时候,心里藏着秘密的人,会跑到树林里找一个树洞,对着树洞说出秘密,然后再用泥巴把洞填上,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传说始终是传说,匿名社交软件终归是基于现实的应用。低俗炒作的“友加”已经被通知下架,陌陌私下口碑也不太好,可匿名社交软件上的信息恐怕更显示出互联网友的灰暗一面。热门的话题总是围绕出轨、剩女等各种私人话题,负能量爆发的社交圈本身又有多少真正价值值得用户沉迷其中呢?匿名社交软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性“恶”的一面,一场疯狂的假面舞会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当潮水退去,用户才会知道裸泳的难受。匿名社交软件的阴暗面远不止用户信息泄露,当用户自以为安全地在匿名社交软件中裸泳时,你无所顾忌地发出的那些秘密加上地址信息,绝对有机会成为有心人威胁你的工具。
自我保护才是王道
“匿名会衍生卑鄙”、“规模越大,情况就会变得越加糟糕”——国外投资人对匿名社交软件的描述让人多少对其有了一些清楚的认识,我们不反对人们去寻找树洞,发泄心理的负面情绪、埋藏心底的秘密,但在互联网上进行类似的行为,无疑是一件极不理智的事情。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让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越来越透明,注册软件、网站会员等等都会留下用户个人信息,与其寄希望于网站、软件研发和运营商会帮助用户保护个人隐私,个人自我保护在当下更实际一些。尽量不在小型网站上注册时留下手机、邮箱、住址等个人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再三强调了,而移动互联时代,各类App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仿佛已成为共鸣,不管什么类型、用途的软件都习惯在安装时要求用户允许其读取手机联系人信息或位置信息,甚至部分恶意软件还会需要硬件控制权限,但当前大多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对这类信息关注度不高,习惯于在安装App应用时不断“下一步”,这就让不少恶意软件有了可乘之机。
写在最后
互联网没有秘密
互联网凭借其虚拟性和开放性,为人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分享时代,在一个以开放性为特色的环境里谈隐私多少有些伪命题的意味。想要在互联网上尽情冲浪的同时体验踏雪无痕的刺激绝对是件不可能的任务,尤其是在大数据逐渐兴起的今天,从网页浏览到听歌、网络购物,用户所有基于互联网行为的背后,都有数据挖掘公司的影子。在这样一个近乎透明的环境里,用户隐私的保护除依靠各种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外,更需要用户洁身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