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学,很多人一直都怀念一个世纪以前中国高校的那种录取方式:
汪静之报考浙江一师,数学、常识和英语皆为零分,因作文甚佳,被破格录取,由此也成全了一位爱情诗人。罗家倫考北大,只有国文很厉害,其余各科都不咋的,结果被胡适一眼相中。钱钟书考清华,国文、英文不错,数学一塌糊涂,却遇到了罗家伦这个伯乐,此时他已为清华校长。
这些“一言兴、一言废”的故事,放在今天很难想象,毕竟高考的公平公正才是第一位的。但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新高考确实在往“不拘一格降人才”那方面靠近。尤其大学,在整个招生考试体系中,它们不再只扮演“被挑选”的角色。通过排列组合那些自选课以及提出综合素质等要求,大学其实已经在向社会传递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
只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相信,这样的招生模式迟早有一天也会被复制到中考里。摆脱了“千校一面”,多样化绽放的高中一定会发布有校本特色的、个性化的“寻人”启事,而不是一条条没有温度的分数线。它们或指向你的身体素质,或指向你的兴趣特长,或指向你的学科素养,或指向你的职业技能——那么,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