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晖
“精致生态农业”的提出
新津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近郊,有“成都南大门”之称,区位优势明显,是四川省县域经济强县。
在中国西部地区,新津无疑处于农业转型这一历史性变迁的前列。新津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下降,非农就业普遍,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仅有13.5%来自农业经营。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对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新津率先进行农业产业升级,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体系提供了机遇。新津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确立了“精致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走“高精尖、新奇特”和“安全低碳、循环可持续”现代都市农业之路,有学者称之为“新津模式”。
“新津模式”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农业经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有别于传统农业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在土地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新津通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经营方式创新、社会化服务、绿色防控等质量安全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其次,新津以绿色生态为农业发展之本,以高标准的有机农业为导向,探索一条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路线图。考虑到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的迫切性和严重性,新津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最后,新津把精致生态农业同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结合起来,形成集聚效应,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新津利用地处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布局,把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成集餐饮娱乐、农事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同时,通过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近年来,新津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走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的路子,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2年,该县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农业增加值14.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4元。作为新兴产业的有机农业达到产值0.7亿元,高端种业产值0.64亿元。从二三产业联动来看,新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67.07亿元,占同期GDP的39.4%,乡村旅游收入也达到5.68亿元。
“新津模式”的改革创新
——以“绿色生态”为发展主线。“绿色生态”是新津县农业的一个总方向,统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态本底,新津从四个方面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新津在全县范围内创造有利于绿色生态产业的生产条件。该县通过标准农田打造,整改土地,改良土壤,完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养循环和秸秆综合利用,减少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该县针对“绿色生态”发展要求进行农技推广和人员培训,建立了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试验示范园区,以高端果蔬集中育苗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和有机生态农场为载体,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全县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新津加强品牌认证和市场营销,加强农产品认证申报,打造全县绿色生态产品公共品牌,形成一批“新津产”特色农产品。同时,针对绿色生态农产品高端消费的特点,推动农超对接,建立了直销专柜、专销网点和网上交易平台等多元销售渠道。
该县还强化质量安全控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绿色农业的核心,创新“三段式监控”模式(即投入环节准入监控、生产环节全程监控、流通环节追溯监控);建立完善农业生产档案和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行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资统一配送管理;打造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以高端农业为发展重点。新津的农业产业升级突出三大重点产业,走的是高端路线、品牌路线,这主要体现在生态果蔬业、优质粮油业和高端制种业。
新津大力发展以特色蔬菜、精品水果为主的生态果蔬产业,对兴义镇实施“有机生态小镇”整体打造,引进各类有机产业项目,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高端蔬果示范园和“细胞农场”。在有机生态农场的示范带动下,新津进一步提升柳江传统的蔬菜产业,引进高端果蔬育苗中心,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和生态蔬菜基地。
新津县近年来在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新津县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创新,将农民在粮食生产中大量投工、投劳环节交由农机专合组织代理,实现了品种、育秧、耕种、栽插、防治、收割、收购等“七个统一”,推进了粮食规模经营,提高了种粮的经营效益。同时,整合项目资金,进行集中连片的高超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基地和优质粮油种植示范区。同时,新津还配套实施集中育秧、农机社会化服务及产后烘干处理等项目,形成相对完整的粮油生产产业链。
新津县以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两杂”制种为重点,建成万亩高端种业基地。同时,以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建设种业试验基地、比较展示基地、仓储和精深加工项目等,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以二三产业联动为延伸。产业联动形成集聚效应是“新津模式”一个重要的内容。依靠成都近郊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新津着力打造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新津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包括林盘综合整治、园区景观建设、有机生态小镇和河鲜美食小镇建设,以及交通主干道“成新蒲”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的景观和节点打造。新津立足现有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提出“一片一园一景”,依托万亩粮食规模基地、万亩生态果蔬基地、千亩荷塘、千亩葡萄示范园等,突出“稻浪花海、蔬香满园、荷塘月色、堤园雅趣”等农事主题。同时,新津结合现有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业资源,推出梨花节、柚花节等乡村旅游项目,并建成农业主题公园、生态农业开发园、青少年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加速发展。
新津还立足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以粮油、畜禽、果蔬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依托中粮集团西南综合产业园,结合工业园区组团建设,挖掘希望食品、伍田食品、得益绿色食品等龙头企业潜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效地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以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新津通过机制创新,探索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粮食生产中实行“生产大统筹、服务全托管”的创新模式,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将育秧、田间管理、收割等繁杂的农事生产活动,交由社会化专合组织统一代理,实现了家庭分散经营与统一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种粮比较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规模经营区内培育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事生产队伍,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谁来种田?谁来种粮?”的问题。
在蔬菜主产区,则把家庭经营同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创新“大园区、小农场”生产组织方式,发展小型家庭农场。在高端果蔬经营上,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探索“社社联合”方式,有以大户为主的猕猴桃合作社,有以村委会牵头、小户为主的早酥红梨合作社,还有以龙头企业带领的生态野菜经营组织。
高端制种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新津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来推动土地规模流转,让合作社成为联系业主与农户的中介,实现了“大园区、大业主”的经营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集中流转模式下,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返租倒包”,种植小春秋菜,实现公司和农户双赢。
在制度设计上,新津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支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一是以土地租金分担的形式对规模经营和生态农业进行补贴,并限定补贴期限,逐年减少补贴力度,以引导龙头企业或业主逐渐走向市场。二是探索多种形式的奖励措施,鼓励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鼓励产业升级。三是科学规划,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把功能区规划、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
“新津模式”的政策含义
新津发展“精致生态农业”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代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新津模式”所以能够成立,是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变迁分不开的:大量的持续增长的非农就业机会,使得紧张的人地关系得到了缓和,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地处大都市圈,得益于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和休闲观光农业需求增加。
在这个宏观背景下,新津立足自身的特点,在“精致”和“生态”两点上下功夫,走出了有新津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反映着不少政策含义。
其一,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随着我国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农业产业布局上的功能分区、基地建设以及产业带联动等战略架构,已经超出了村社甚至乡镇的范围,需要在县一级层面上进行总体性规划,才能整合各生产要素(包括各项涉农资金),实现统筹发展。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集聚优势,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连片的产业园区建设,应是今后各地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其二,要创新经营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在现行的土地经营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经营方式的创新,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不同农产品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很不相同,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生产要素供给和不同的消费市场需求,所以农业经营方式一定要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其三,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精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减少或化解市场风险将是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一大课题。
其四,要重视农业与二、三产业互动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农业生产本身。要充分挖掘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交通、旅游和餐饮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产后环节,在农产品后期仓储、加工处理和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其五,要以立足于绿色生态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工作。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端农业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生态农场和生态园区建设来全面地规范农业经营,创建地理标志保护品,应该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