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涛 张弘 张金峰
[摘要]虽然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人为因素充当“伪贫困生”领取助学金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贫困大学生领取助学金,不将其用在学习上而用于购置较高档消费品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收集关于大学生助学金使用的各项数据,分析造成目前使用状况的原因,进而帮助大学生规划使用助学金。
[关键词]大学生;助学金使用;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058-02
助学金作为我国大学生“奖、贷、勤、助、补、免”资助体系中一种无偿资助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负担,并且在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对高校助学金体系的不断研究,以及从实践结果来看,高校助学金体系暴露出很多的问题,这与教育公平原则背道而驰,并且深深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1大学生对助学金的使用现状
基于自扩招后我国大学生数量多,且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大的基本国情,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仍面临覆盖面小而且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使部分同学滋生不良心理
国家助学金评定更多考虑的是大学生是否真正家庭经济困难,而在其他如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方面要求不高或无要求,这可能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思进取,抱着等国家和社会给予帮扶的态度,这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其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还可能引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因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要在学生生源地调查了解学生情况不现实,所以导致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混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中。
2少数大学生对助学金有滥用情况
助学金申请者成功申请到助学金之后,对其进行消费。但是助学金到底被消费在哪些方面,国家与学校对此缺乏监督机制。进而,国家和各级财政部门划拨的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金存在被不负责任的大学生滥用的可能。
3国家助学金对“育人”作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首先,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今,很多高校疲于任务地完成助学金的评定,使助学金的奖励作用和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提出挑战,夸大贫困和伪造贫困证明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直接减弱了助学金的教育诚信功能。再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贫困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焦虑、自卑、封闭、抑郁情绪,如果助学金评定及使用不当,将会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2助学金使用现状的原因
1助学金制度的导向性
助学金一方面是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以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更多贫困学生努力学习。助学金制度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具有指向性作用。通过我们调查分析,我国高校有大量贫困生,因助学金份额有限,求大于供,助学金测评的指标也就自然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但现阶段助学金制度导向功能存在盲从性和失真性。由于很多高校助学金的评定只需当地有关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加上学习成绩,这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伪造贫困证明;学习上,为取得高分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
2助学金的评定具有一定功利性
助学金评定是和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及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的。有的同学为了得到助学金而伪造贫困证明、不择手段得高分,社会实践活动近乎为零。据我们调查,很多贫困生都患某些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这种功利性导致了助学金失去其最原始的目的和效果。有学者曾经指出:贫困大学生“自卑与自尊交织;焦虑与抑郁并存;敏感与孤僻共生;无奈与愧疚交错;嫉妒与怨恨相伴;虚荣与依赖互融”。
3助学金的金额逐渐加大及其无偿资助性质
助学金的无偿资助形式,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进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其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还可能引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如今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金额相对比较可观,由此而引起大学生对助学金的滥用现象。
4助学金评定体制及监督体制的缺失
体制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源头。我国各大高校对助学金的评定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和体系,比如学生的贫困程度,无法用具体的标准来量化;难以在学生生源地调查学生真实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072%的大学生认为那些领取助学金的人名不副实。助学金到了这些非贫困学生手上就容易出现滥用情况。又加之助学金拨放之后,缺乏监督体制,因此出现越来越多大学生对助学金的滥用。
5资助形式缺陷,缺乏正确引导
当今我国高校的助学金主要是通过金钱来资助贫困生,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极易引起不当使用。另外,我国教育体制注重书本知识,却忽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引导。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这也是助学金使用不当的重要原因。
3关于助学金的几点建议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助学金的评定与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及学校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