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艳
摘要:体育的原始属性本是一项玩耍取乐的活动,参与行为具有明显的松散性和自由度,这一特征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喜欢运动,不受约束的心理特点。而体育课是指令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就要进行合理调控。
关键词:体育;规定;参与行为
对于学生来讲,喜欢体育,乐于运动是他们的天性。学校体育课本应是学生喜欢参与的理想乐园,但是,有些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最。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运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
一、在参与过程中体育与体育课的主要区别
我们知道,体育与体育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实施过程看,体育与体育课的区别在于:
1、实现目标的自选性与规定性
学生参与体育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不同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对目标选择有多样性,虽然表面上看都是对体育的参与,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从事体育的自我感受,自己决定练什么。体育课就不同了,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要规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且目标指导学习内容和学练方式。在实现目标的途径上可以由学生选择,但在对目标的达成上没有选择的余地。简言之,体育是学生确定目标,体育课是目标指导学生。
2、参与行为的松散性与调控性
体育的原始属性本是一项玩耍取乐的活动,参与行为具有明显的松散性和自由度,这一特征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喜欢运动,不受约束的心理特点。而体育课是指令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就要进行合理调控。调控就意味着规定与顺应并顾,提倡与限制并存,启发与强迫并存,引导与指令并存。可见,参与体育活动与参与体育课学习的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3、选择项日的自主性与限制性
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尽可以根据自身特點和自我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参与运动。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参与什么,怎样参与。而体育课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从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事先确定,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倾向不太可能,怎样练不能脱离教学目标。
4、学练活动的灵活性与统一性
学生参与日常的体育活动时,因为是完全的自主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一切由学生随机应变、灵活掌握。体育课因为是有组织的系统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因素,要求学生具有统一性,遵守统一的课堂常规,按时上课,主动配合,积极参与,掌握必备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练活动,实现课的目标。
二、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就在于对体育与体育课的差异性认识不到位,加之教学过程中对影响学生参与盼诸因素操作不当造成的。
l、学生因素
一些学生误认为,体育课与参与日常体育活动一样,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不一样,上课就是“玩”,不受约束和管教。当他们面对体育课中的一些合理要求和规范操作时,其想象与实际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反差,就认为体育课不是想象中的课。
由于教学中受多种因索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比较简单的教材一旦基本掌握不想再提高;对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部分缺乏主动突破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对教材学不懂,学不会,尝受不到学习的收获和乐趣,就会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参与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选择天时地利。天热天冷时可以放弃参与,活动超量时可以停止参与,体能不佳时可以暂缓参与。要完成体育课规定的教学课时,就需要学生消除怕苦、怕累、怕冷、怕热、怕出洋相,甚至怕出危险的思想念头。学生一旦把自己的被动行为带到体育课的学练过程中,就不喜欢上体育课。
2、教师因素
教学日标是从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急于求成,把课的教学目标定得过高,且含糊不清,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场地器材能够提供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学生面对自己无法实现的教学日标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学生在参与日常体育中,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完全从自身的爱好兴趣浅发。体育课中的教学方法,包蕴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和场地器材等因素是否清晰和了解。教学方法的新颖独特,实用有效,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体验不到学练过程的成功和快乐,对体育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厌学情绪就会显露。
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有体罚训斥和讽刺挖茜学生的现象势必会导致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拉大,关系紧张,情感交流阻塞,进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反感和不满,出现学生疏远教师,缺乏配合,厌烦体育课的反抗心理。
3、教材因素
教材是体育课程的组成要索之一。学生对体育教材的接受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决定着在体育课上的参与程度。实际教学中哪些教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呢?具有竞争、合作、游戏性的教材或项目,危险性小便于安全操作的教材或项目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面对教材要新颖易学、容易消化、便于掌握、利于运用。
面对学生的体育基础,教材偏难;受教学大纲的规定体育设施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选择教材的空间有限。教学结果收效甚微,学生没有收获感,造成教材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教材没有亲切感,缺乏亲合力。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从厌烦体育课转向喜欢体育课,进而体现积极参与,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