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
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是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社会,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只有一种生存方式,那就是必须善于学习,并且要能够判断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而且要比“对手”学得更快。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1. 要注重德育,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长期以来,由于把教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把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这就造成了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往往只要学习好就认为是好学生,而不管其品德如何,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弊端,影响了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其实一个人在知识上的缺陷,不会影响他的一生。试想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即便他掌握高超的技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吗?所以从小就应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那便是人品,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高尚的情操,做到德才兼备。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权威性”向“民主性”转变。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但传统观念却认为师生之间是从属关系,教师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学生不听话,老师就可以体罚他,这样往往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甚至有可能把一位天才扼杀掉。因此,不能把师生关系搞成带有封建色彩的等级关系,不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工作和其它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不管学生是好是差,他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当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亲疏程度不同而不同,更不应当因教师与学生、与家长的私人关系不同而不同,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赋予具体的爱,特别是对于个别后进生和遇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更应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爱护,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激励和表扬,让每个人从不同方面体验到成功,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4. 改变灌输式教学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我要学”。传统教學方式往往把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过分注重受学、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而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不够普遍,甚至没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落实,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知识被动的学,这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敌,已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启疑;教师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激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形势下,教师要注重能力培养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的学生在家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是每个家庭的核心人物,父母往往事事顺着他们。因此,当他们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往往很难承受,从而做出让老师和家长难以想象的事情来,如离家出走、自杀等。由此可见,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就看你如何去解决,如果能吸取教训,它会成为你新的挑战动力;反之就会成为绊脚石。
2. 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何等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外,教师还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3. 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条件下,人们从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基本可以适应一生,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人们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的半衰期可能是10~15年,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缩短5~7年。由此可见,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年代,人们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一生的需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自学。因此,作为现代的教育者——教师,不仅要授给学生“鱼”,还应授之“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会学,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