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宏观经济环境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现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运作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王家(1977- ),女,江苏淮安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江苏淮安223003)
[中圖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55-02
一、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科技要素的大量投入,生产设备的全面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与以往截然不同。如果说过去我们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业,那么,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充当产业结构升级后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承担着千斤重担,那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育人模式,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政府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和加快高职教育发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也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指出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的实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教学的完善和提高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其中完善和提高教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不断强化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以此监测改革的实效。
从以上对高职院校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除此之外,从高职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来看,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飞速发展,具体表现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急剧上升。为此造成了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厌学现象普遍,学习习惯也有待改善。面对这种情况,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适时改革。
二、高职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创新性要求不具操作性。现在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对课程设置目标的创新性都有较高要求。但是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创新,而对于应该如何创新,怎么样才算是创新等标准和要求没有具体规定。这使得课程目标关于创新性的设置失去可操作性。
2.高职院校目前所设置的各类课程最大弊端在于理论性太强,远远超出了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程度。这些艰深晦涩的理论对于提高实践能力无益,在今后工作中也难以致用。课程设置的标准偏离了职业教育这一主体,与普通高等院校界线不清。
3.课程设置中忽视了学校自己开发课程这一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可分为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地方政府建议开设的课程、院校根据自己的调研认为应当开设的课程三部分,这三部分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国家课程是教育部门从全局出发,根据我国经济大势,社会总体状况以及教育自身规律设置的普遍性必修课程,这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地方政府建议的课程也是根据各地不同实际情况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而学校认为应当开设的课程,才是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和实力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对市场需求做充分调研后,自行设置一定的课程用以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学校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效果如何,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体现。而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自己设置的、能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很少。
4.课程与劳动力市场不对应。我国高职院校大都由原来的中等技术学校演化而来,原来的专业设置在现在的教学中仍然存在,有些课程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也没有太大变化,这使得虽然学校的名字和级别发生变化,但教学实际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劳动力市场脱节。
三、课程改革质量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1.课改质量标准体系的设计。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当制定一定的质量标准,而制定质量标准的原则又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必要前提。只有将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明确界定下来,才能正确处理工作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课程改革的总体指导原则就是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明确方向和确立标准的第一步应当是对实际情况的调研,课程改革应当结合实际环境和学生实际要求进行,而这些都需要科学性的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实际调研工作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定量分析首先应当确立指标,然后再通过建立模型测算指标的权重,指标应当能够反映高职的普遍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程改革还应当遵循一定的系统性,因为原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教学体系,对这种体系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当考虑周密,循序渐进,改革既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出现冒进的倾向,也不能忽视现实需要而出现保守的弊端。
2.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评价工作应当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对于改革的效果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评价与改革应当同步进行,缺一不可。推进课程评价工作的不断开展首先应当完善评价,课程不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也应当有所不同。课程评价包括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这两者对于整个课程评价工作来说同等重要,二者不能偏废。内在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改革的措施进行评价,评价对象包括整个教学工作的调整方案,课程变动的计划措施,以及教师队伍的改革和提升。效果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改革后学生在成绩测评中的表现,以考察课程改革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改进状况。以此来衡量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并决定课程改革是应当及时调整还是继续进行。内在评价是效果评价的基础,如果说效果评价更加注重对课程改革所起的具体效应进行评价的话,那么内在评价则是针对课程改革的过程进行监督评价的主要方式。没有改革的过程,就不会有改革的实际效果。课程评价的具体内容见图1。
基于上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质量评价的内容分析,我们认为课程改革质量的评价是一个涉及领域较宽、人员参与较多的控制过程,它既有面的评价,也有点的评价;既有纵向的评价,又有横向的评价。如既有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评价,也有对课程本身价值的评价。
3.课程改革质量评价体系的运作模型。近年来,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外界需求开展了有效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大致运作模式见图2。
如图2所示,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目标。课程改革的质量目标应当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院校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只有确立了培养目标,今后的培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要明确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质量目标,前提是要搞清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教育部高教司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做过如下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就职业教育而言,应当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培养人才,具有工人的属性。同时作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又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具有一定理论修养的高层次技术人员。简单地说,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质量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为在进行质量评价时,质量标准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图1可知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内在评价标准和效果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质量评价体系的顺利运行应当有组织保证、信息保证,成熟的评价方式和健全的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组织保证就是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课程改革标准的制定和有计划地开展对课程改革的监督和指导。此外,还要建立课改评价的信息反馈体系。课程改革评价的开展离不开广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大都来源于教学一线,是课程质量的直接反映。这些信息被采集以后,用特定的传输渠道,进入评价主体的视野。因此信息传输反馈的快速真实是课程评价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基础,不容忽视。最后就是加强评价方式和评价管理。评价方式应当尽量多元化,既有自我评价也有外界评价。评价管理就是针对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开展一系列工作,以保证整个评价体系合理有序地开展。
四、结束语
进行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与相关组织结构是动力和主体,制订课程改革质量标准是关键和难点,课改信息的搜集处理是核心,规章制度是载体,各评价活动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科学严密的良性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梁清华.关于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9).
[3]刘翔,武晓慧,刘珺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探索与分析[J].今日科苑,2010(16).
[4]屈孝初,彭齐林.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刍议[J].教育探索,2010(9).
[5]张锋兴.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