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有关十念之探讨,除文洛钧撰述的学位论文讨论“十念往生”之可能、议题外,其他如温宗堃、廖明活、陈剑煌等,都在讨论净土思想或有关高僧,晚近朱湘钰撰述的《“十念往生”的意义与相关讨论——以〈大正藏〉净土三经及其注疏为例》应是压轴之作。然而以上研究止于净土大师或三部经典,有关十念在经典上的不同意涵及不同的功能性问题从未被讨论过。因此,本篇除了植基于已有的研究外,从敦煌文献及古佚著作《五杉集》一书检出十念诸文献,并以《道藏》本《黄箓十念仪》等作为对照,说明十念文的使用场合及功能,同时也借此检讨唱导的意涵。
关键词:十念;唱导;敦煌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1G2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3-0132-10
A Study on the Ten-Recitation Texts
WANG Sanch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Taiwan 70101)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dissertation of Wen Luojun, which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ies of ten recitations for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other scholars like Wen Zongkun, Liao Minghuo and Chen Jianhuang also refer to the idea of ten recitations while discussing the pure land thoughts or great Buddhist masters. Among them, the article “The Significance of ‘Ten Recitations for Rebirth in Pure Land: Focusing on the three pure land sutra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in the Tripitaka” written by Zhu Xiangyu should be a masterpiece. However, the above mentioned research is all confined to the masters or three sutras of pure land. The different canonical sign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ten recitations”has never been discussed. Therefore,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en-recitation texts collected from Dunhuang documents and other sources with the Ten-Recitation Method for Taoist Ceremonies in the Collection of Taoist Scriptures, attempting to illustrate the use and functions of the ten-recitation texts and to review the signification of “preaching through chants and songs.”
Keywords: Ten recitation; Preaching through chants and songs; Dunhuang document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前言
有关“十念”一词,佛教文献每多出现,且意涵各不相同。然而历来学者对其深入探讨者并不多见,除了文洛钧撰述的《十念往生之研究》[1]硕士学位论文讨论“十念往生”之可能、议题及实践法门外,如温宗堃[2]、廖明活[3-4]、陈剑煌[5]、陈扬炯[6]等都只在讨论净土思想或有关高僧,而朱湘钰撰述的《“十念往生”的意义与相关讨论——以〈大正藏〉净土三经及其注疏为例》则是晚近的压轴之作[7]。然而以上诸研究或论述,其方向或结论固然颇为可取,可是关于十念在经典上的不同意涵以及不同的功能性问题,从未被详细讨论。何况敦煌文献及一些大家所未曾注意到的经典,也有可以与十念互证或开发的领域。因此,本篇除了植基已有之研究外,希望拓宽大家的视野,确认十念文的使用场合及功能,同时也借此检讨唱导的内涵问题。
二佛典有关十念的意涵
有关十念的意涵,根据汉译佛典的翻译时间,其传入汉地应始于西晋时期,并有多种不同的意涵,今分述如下:
第一类所谓的十念是指“十念菩萨法”。根据聂道真所译的《菩萨受斋经》,经文中提到的十念是佛告菩萨必须坚持念诵的十种佛名法,即念过去佛,念未来佛,念一切十方现在佛,念尸波罗蜜持戒,念禅波罗蜜,念沤惒拘舍罗,念般若波罗蜜,念禅三昧六万菩萨在阿弥陀佛所,念过去、当来、今现和上阿阇梨[8]。
第二类所指称的十念内容在佛教经典中居最多数,这一系统使用的名词大同小异,如与第一类经典约同时翻译的《光赞经》,其所谓的十念是指念佛、念法、念圣众、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无所起、念观身、念当终亡等[9],显然与上一系统不同的参念内容,除了念佛、念戒等小部分稍有含摄外,存有很大的差异。其实,无罗叉奉诏翻译的《放光般若经》所指的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灭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等[9]25,也与《光赞经》比较接近,亦可以列入本系统中。至于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的《增一阿含经》曾经两次提到十念,以及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所译的《解脱道论》,三者所用的名词虽然不一,仍然属于本系统内,如果将其列表比较,便可一窥其间的异同(表1)。
本系统表列之后,大同小异,其间差异主要在于一小部分的名称以及次序的先后,然而名称纵使不同,所指称的内容还是一样,这和前后的第一、第三两类有所不同。
第三类是菩萨思惟十念。根据鸠摩罗什自己翻译的经典,即存列两种不同内容的十念,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提到的十念 [9]255除与前述的第二类说法相同外,在翻译天亲菩萨造的《发菩提心经论》中,还提到另外一类菩萨思惟的十念内容,凡有:一者念佛无量功德,二者念法不思议解脱,三者念僧清净无染,四者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五者念行大悲拔济众苦,六者念正定聚劝乐修善,七者念邪定聚拔令反本,八者念诸饿鬼饥渴热恼,九者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者念诸地狱备受烧煮[10]。这一说法与佛典类书《法苑珠林》卷83引用的《大宝积经》“第四精进”经文相同,可是却不见载记于今本,恐或编者之误记,今当改正出于《发菩提心经论》为是。又其十念中念佛、法、僧虽然相同,其他则无法勘定。
第四类是《华严经探玄记》中所谓的初、显十念。考之“第八念藏释中三”,其“初对境明念”、“菩萨下显念胜相”皆提及十念,并分别云:
初中有十:一念过去一生至多,二念过去一劫至多,三念一佛至无量,四念一佛授记至无量,五念一佛出世至无量,六念从一佛受经至无量,十二部经如别章。七念一会一时说法至无量,八念一法器根至无量,九念一所治烦恼乃至无量,十念一三昧乃至无量。
二显念胜相十句:一妙念者妙过余人,二净念者所记分明,三不浊念者不杂暗障,四遍净念者于法悉明,五离尘念者于所念事不生贪染,六离种种尘念者不生余结,七离垢念者不计我能,八光曜念者广照无极,九乐念者乐修不息,十无碍念者发意即知不待思量。[11]
无论如何,以上两类十念都与上述各类内容不相对应,更非以下净土往生中的十念。
第五类即后来大家最常用往生净土的十念。根据宋元嘉中畺良耶舍所译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12]
此一具足十念,称名“南无阿弥陀佛”,不但得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且在其命终时,得见金莲花,往生极乐净土世界。赵宋以后的《龙舒增广净土文》卷3亦云:
下品下生者,乃临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弥陀佛”,则变地狱形相为莲华,亦生净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谓十念者,乃生前自念十声念阿弥陀佛,非谓身后请人念也。[13]
就此而言,十念意涵非一,然而直念南无阿弥陀佛名,能够除罪往生佛国净土之说者,乃随着后来净土发展所成的简易法门,并以易知易行,最为称便,直教人存于世,一口气在,放下屠刀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立地成佛。
三敦煌文献中有关十念的内涵
有关敦煌文献中时时用到“十念”一词,并有标题“十念文”者,皆为斋会所用者为多,然而至今尚未有人提到,如俄Φ109《发愿文》云:
视众生还同赤子,邪师邪教,永断终行,转正法轮,常亲善友。又愿弟子及诸有情,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亦不惛沉,身心安乐,无诸痛恼,如入禅定。圣众现前十念,成就随佛本愿,得生西方弥陀佛国,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十方一切世界,还能摄受苦恼,众生一时作佛。至心归命,敬礼常住三宝。
这段文字中十念的意涵已是弥漫着往生净土思想,P.3216、P.2483虚拟名称的《西方赞》,亦有“西方念佛尽能过,十念具足证阿罗。”其指称还是没有两样。至于根据S.4474整理成的《回向发愿范本》等,其中《西方赞文》一篇即云:
盖闻大雄无上,演出西方,佛号弥陀,国名极乐,过千万亿剎土,别立净都,廓落无边,别立严事,无量寿佛,跏趺月宫。其首也,如五大须弥;其目也,如四大海水。周匝一国,尽布黄金;宛转花都,加敷碎锦。佛居政殿,常说苦空;势至观音,乐闻坐侧。八功德水,底布金沙;九品莲花,池开见佛。临终十念,得往彼中;金口谈杨(扬),不可思议者矣。
在这之后还有《十念文》标题一目,其文字云:
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
作如来梵,叹佛功德:
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沉青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量亿,菩萨化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我今称赞佛功德,回滋法界诸有情,临终并愿往西方,其睹弥陀大悲主。
〈叹圹〉
是以受形三界,若电影之难留;人之百龄,以(似)隙光而非久。是知生死之道,熟(孰)能免之?纵使红颜千载,终归〔世〕上之尘;财积丘山,会化黄泉之土。是日,棂车飐飐,送玉质于荒郊;素盖翩翩,饯凶仪而亘道。至孝等对孤坟而躃踊,泪下数行;扣棺椁以号咷,心摧一寸。泉门永闭,再睹无期;地户长关,更开何日。无以奉酬罔极,仗诸佛之威光,孝等止哀停悲,大众为称“十念”:
南无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遍;
南无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三遍;
南无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三遍;
南无大慈大悲地藏菩萨一遍。
向来称扬十念功德,滋益亡灵,神生净土。惟愿花台花盖,空里来迎;宝座金床,承空接引。摩尼殿上,听说苦空;八解池中,荡除无明之垢。观音势至,引到西方;弥勒尊前,分明听说。现存眷属,福乐百年;过往亡灵,神生净土。孝子等再拜奉辞,和南圣众。(后缺)
这里的十念佛名并非直念“南无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遍,而是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各三遍,另有一遍地藏菩萨,总合称为十念功德,这些佛菩萨犹如莫高窟各洞中常见的三尊佛像。
四《五杉集》十念文的内涵
在同时期或稍晚的《五杉集》①,也有不同场合运用的四篇十念文,今分录如下:
(一) 为病人十念文唱礼作梵同前,向下皆如此
盖闻四大本空,死生有怖,悟无来去,识本圆明,能于坏灭之间了,能不坏灭之道者,其惟自在之致矣。
前件弟子生幻泡质,处阎浮提,身集苦因,性迷苦本,识风将散,善果斯崇。爰寻大觉之言,特示十念之力。经云:若人临命终时,称阿弥陀佛名者,罪性消灭,即得往生安乐国土。虔依佛敕,称彼佛名,耳听心缘为清净之本,此不易一念往生。焚香虔诚,高声称念:
第一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便随佛号脱此界身,信受奉行安乐国土和归命阿弥陀佛,事若宽慢即可施设此,唯及和佛,若疾甚即十念阿弥陀佛便得广即愧,其生善也。
第二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金台宝座空而来接引此身,往生净土和归命阿弥陀佛。此下皆如此和。
第三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观音势至引导而行,随上善人游历佛国。
第四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经行宝地,游戏园林,大悟三空,不闻八苦。
第五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阿惟越智是不退心,证彼无生达无生忍。
第六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金沙莹水,宝树浮云,悟四总持,得六波罗蜜。
第七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遇无量寿,得无量光,自在优游,光相齐等。
第八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亲近智者同上善人,得遇如来,便闻授记。
第九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得不动智,成自在身,五分香燃,六度圆满。
第十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唯愿还同诸佛,大化人天,以清净身,演净妙法。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唯愿观音势至本愿流行指授花台今生净土。
上来称扬十念,资助病身,或是灾危,立同冰解;药如甘露,应病即除。若大限有期,无诸苦恼,一弹指顷,清净果闻;一伸臂间,真妙境现。舍恩爱质,离盖缠身,白玉台中,往生有处,黄金地上,证悟无差。亲上善人,悟无生忍;亲姻眷属,告善弥臻。过往先亡,同承妙利,飞空走陆,俱息轮回,一切冤憎,空阔无际。和南圣众。
(二) 为亡人十念文
盖闻梦幻何有,浮世不坚,其生也石火电光,其往也波澄水净,而以轮回不止,盖由恩爱别离,沉滞自迷,全为色声香味触。殊不知身蕴真性情本不生,既苦海以劳形力,如来而说教指西方安乐之国,佛号弥陀,报化一同,往生齐至。彼佛因中行,愿皆欲利生,令人临利生,令人临命终时,十称佛号,观音势至言下,同来宝座金床,目前自现,接引亡者,同升净方。今则依我佛言,称彼佛号,冀随愿力,同生彼方,同运志诚,一心称念。
第一,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十念一唯愿,并依前文广略随意。
上来称扬十念,克叶真经,念念相应,如如齐觉,祥云五色,瑞雾千重,白玉为台,黄金作座。目前无碍,自在而生,接引亡魂,往生极乐。胞胎不历,莲花化生,八功德水净身,四无量花熏体,得不退转,证净妙身,眉间光明,十方普照。多生业障,此世愆尤,同彼太虚,廓无瑕翳。见存眷属,同发信心,住佛影中,受佛照烛,先亡俱利,阴骘同休,齐达佛源。和南圣众。
(三) 山所十念文
盖闻虚假不坚之相,如水上浮萍;沉沦无了之源,乃心中业火。苟不识苦本,即固转不休;傥了悟真心,即明彻无染。浮世爱别,随心发生,既逐恩情,得无悲哽?
今则郁终大数,式及无常;风灯灭影于身田,石火沉光于四大。素幕翻练,丹旐飘红,悲哀于内亲外亲,殒咽于若男若女。爰归吉兆,是葬郊垧,俨四神八将之山,列一得二宜之地,青龙迥势,朱雀奋身。制地下五星,契掌中八卦,长生大利之水,本奇旺相之岗,将闭玄宫,式陈十念。十念者,十称佛号。按彼真经,可使之现升净妙之天,礼慈悲之主。谨依科教,愿福幽冥,不昧良因,克享妙果。
第十念,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十称十唯愿,并依前文。临圹必难全用,应宜简省。
上来称扬十念,用荐亡魂,纳此殊勋,往生净土。七重行树优游,看解脱之花;三道宝阶踪迹,入菩提之路。诸上善人,同处净佛国土,堪归耳无!于八苦煎熬心了,于三空平等见存。眷属处孝,履以康安,过往亡冤,沐胜缘而解脱。丘坟冢墓,滞魄孤魂,闻此佛声,同升净土。和南圣众。
(四) 除灵十念文
盖闻生死无边,救济有如来之法;礼制有限,遵行禀素王之风。祥除分中大之名,服饰有重轻之别。守之行也,君子所以克从;禀而顺焉,孝道所以齐等。
于日,涕流双脸,恨攒一心,情不忍于言,哀难尽于意。克遵典法,将启灵筵,执礼若存,渐见踈于远日;禀义如在,长怀慕以毕生。既制度有程,乃遣除斯设,由是禀行真教,爰举佛声,闻之可以契真,言之可以随愿,妙善难筭,往生有方。当愿不历化城,便登宝所,入净妙之界,了一真之源,只将苦受之身,便证菩提之果。谨按经文,称扬十念。
第一,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十称唯愿,并依前文。
上来称扬十念,式助魂灵,真性不移,往生有处。当愿云排五色,座俨千花,上士观音,将杨柳而指路;大悲势至,持宝印以证心。一弹指间,生安乐国。琼楼珠网,优游沾般若之光;宝岸金沙,自在浴真常之水。生前苦恼,如冰释于春天;夙世愆尤,比霜消于迟日。若男若女,尽孝道于此身,以亲以踈,沐妙光于四体,菩提种茂,摩尼宝光,同乐真空。和南圣众。
根据下卷中的序文曾经谈到其制述大意主要在于教训门内诸子,因为檀越请福,各有愿心;沙门应机,须合厥旨,不能有丝毫的参差或违礼,所以必须依照各种情况准备各式的应用文章。再者,从受五戒文、十念四般,以迄于道场斋疏并斋文等,并“通用庄严,文疏俱备”。换句话说,作者认为其庄严文字是可以通用的,但是疏斋文篇并陈则指后半部道场使用的部分,前半的五戒十念并不具备这两部分。
在此,我们看到十念文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可用于病中的庶民百姓,只要他能诵称十念佛力,身体便可痊愈;纵使大限到了,也能称念佛名而往生净土。至于命终时刻,十称佛号,更能得到观音、势至接引到西方佛国。至于死者即将入圹的时刻,于坟墓处所称念十一不等的佛号,不但可以用荐亡魂,而且也可以得到特殊的勋德而往生净土佛国;生者更能获得身体康安,过往的亡灵冤魂也因植基于此胜缘,得告解脱。其用之大,不可胜言。
因此,《五杉集》四篇十念文的用法已对经文上的十念有所转变和扩展,更与死前希望往生净土的原来意义稍有区别,尤其重视死后的世界虽然相同,但是十念原来的意义是生者自念而往生净土,一改为亲朋好友或由僧人帮代替死者助念;这点改变已由原来自力的《佛说阎罗王受(授)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在改动部分散文而附上道明的写真图,以及藏川的韵文赞述后,一变成为他力救济的《佛说阎罗王授记经》或《十王经》的演绎规则完全相同,都是在中国孝道思维主宰下不忍死者所做的转变。再者,十念内容都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每一称念则发一唯愿,十称十唯愿,四篇全同,但是临圹入土时势必难以全用,可视临场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其实,十念在晚唐时刻已经成为三教必行的一个民俗细节,根据儒家丧制,在大小祥丧期届满的除灵时刻,也需要念诵佛名,用助魂灵的真性不移,并能往生有处。直见佛教中的十念已经如七七斋一般,融入中国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仪节,以至于道教也有黄箓十念仪,而在P.2622张敖的《新集吉凶书仪》卷下“凶礼”谈到入圹时节也说:
到墓,亦设幕屋,铺毡席,席上安柩,北首。孝子居柩东,北首而哭,临祭,祭文在后卷中。三献讫,孝子再拜号踊,抚棺号殒,内外俱哭,则令僧道四部众十念讫,升柩入圹。
掌事升棺入圹,安置讫,即闭仪门。圹掩讫,于坛上设馔,祭后土。
可见儒家的丧葬仪节在临将入圹时,也都有请或僧或道等四部众助念十念一节,然后才升柩入圹,成为三教当日需要共同实践的仪式,也是中国迄今依然存在的丧葬民俗。
五十念文之与唱导
在S.4474《十念文》中,每多有“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以及“作如来梵,叹佛功德”等礼忏文字,足见是在斋会礼忏活动中,请佛降临道场,接受宴飨,见证功德,所以唱叹佛名及敬礼的动作不断。只是从事这些活动必有一位先导的法师引领大家带动唱。在《五杉集》的十念文中必须先行“焚香虔诚,高声称念”佛名,也时时可见“上来称扬十念”、“和南圣众”等念诵的用语。凡此,证明了这些用语绝非个人私下的独语形式,而是在一位高僧大德的引领下,面对着群众,熟练地进行十念的仪式。如果再参照同时代道教的十念仪式,更能明白当日两教在普罗大众间的白热化竞争。如北8459《洞渊神祝斋仪十念》是一个虚拟的题目,整体文字的运作情况抄录如下:
北8459(阳083)《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念仪》:
明灯转经,以求所愿,今有某郡县乡里男女,官王甲,年若干岁,户口若干人,随事云云。
臣等备忝治职,宣扬道法,不胜见甲丹赤之诚无二,专至理在可长,甲辞情苦切,为三昧神祝大斋烧香转经,法师、道士、男女、真官,依法一日一夜,六时行道或有三日、七日,以求所愿。重请三洞神仙、三昧真仙、天仙飞仙,各十亿万人,乘风云龙虎之骑,一合来到臣等所奉甲家,以时通达了了,事竟各还。臣等身中案官复职,须臣等后召复出,奉行如故事。臣甲诚惶诚恐,稽首再拜。 闻
太清臣姓年月日于ㄙ郡县乡里建斋上启:
臣等谨为甲家建斋转经,行道烧香,作其福田。当令持此功德,归流甲家男女大小平安,蒙道覆佑;病者除差,四大康强;筹筭增高,生死获恩;所愿从心,升仙无为,与道合真。
臣等今为甲家建斋作福,烧香转经,思神念道。愿以是功德,归流甲家七世父母,生(升)天受乐,衣食自然,永安休泰。断绝住讼,福佑生人;门族大小,寿命无穷;百病云消,百福响集。虽诸烦恼,出入动静;常兴福居,消邪灭魔;回凶为吉,转祸成福。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臣等今为甲家建斋行道,烧香转经,三念上香。当令缘此功德,上拔亡者祖考,下解生人所犯。迁睹考炁,攘厌众灾,拔赎男女大小年命,祈请众善之愿。神明护育乳哺如赤子,百姓万民爱敬如父母。天下太和,国安民丰,帝主老寿,一切蒙恩。今故烧香,自圣尊至真之得。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次归命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十方同文。一人执文读,余人方方三拜。
臣等一心归命无上玄老太上通玄洞渊神祝灵宝天尊,甲家以其事求建斋,直请臣等众官到宅转经行道,以此功德,为甲家救生拔死之罪,免脱幽夜;天下安隐(稳),人民兴盛。令甲家大小蒙恩,所向隆利,万愿从心。则荷太上无极之施,千僭万罪乞原煞。
东方弗乎■,茍芒何青青。梵女游太空,八音拂玉京。
大乘起世表,十真亏紫庭。建福立名斋,长夜自开明。
政道法鼓动,百耶(邪)悉摧英。魔王来稽首,敢试斩其形。
苕苕东帝夫,九龙云兴迎。善神来守户,力士交万灵。
家亲乃得住,百鬼不相听。相与和至迹,俱游紫风城。
南方炎帝君,八表予阎浮。飞轩驾两舆,仙人十真游。
玄女乘霄(宵)唱,金光温丹丘。今日建法轮,梵向(响)振九嵎。
天王敕魔兵,风举雨自休。晃晃三光耀,百邪深自幽。
若有干试者,力士斩其躯。魔天万王子,煞鬼自来求。
兴斋及大神,魍魉次次收。各各不相恕,大道炁正流。
西方辱(蓐)收神,号曰为勾尼。三光玄太虚,朗朗照四维。
八音三千二,魔邪炁自摧。今日建福田,然灯照空晖。
风止雨不终,斩妖束奸非。敢有干试鬼,缚送付天机。
行道除万恶,功德甚巍巍。道士心精研,积善起死尸。
百邪归一政(正),福报汝知谁。奉师遵大道,积善神自归。
愚人不能学,智者常依依。不借财宝身,贵欲乘空飞。
北方慰丹日,号之为天玄。四运开无兆,乘空托玄轨。
今日建大斋,禁止百恶鬼。敢有干试者,徘徊住便死。
太上金口敕,玉皇道君旨。千妖自然伏,万邪何足此。
今欲祝魔王,小鬼各各幽。若故不去者,天钉来下求。
送付三天曹,万斩不得留。一一告下之,风雨无不休。
不从律令者,司官斩汝躯。
中央戊巳神,黄帝统四维。今日建大斋,万黄不敢希。
风定不动条,云散三光晖。道德因此弘,至人大依依。
天女执命魔,十绝煞邪非。功积胜玄都,福庆高巍巍。
财物五家分,作神福自归。妖痒悉伏匿,罪恶孰告谁。
玄朗云中散,鸣鼓不自搥。敕魔一切妖,试者汝自衰。
太上金口诀,不从死怨谁。
东南巽之神,游驰天下河。九江振四海,五岳■女痾。
真人启十方,建斋静玄波。百邪不敢起,禁敕一切魔。
鬼若有妖痒,斩之付陀罗。三官伏不起,依如女青科。
西南川之母,伏神告天庭。建斋度七世,一切长夜明。
功积大报应,风止雨不行。束妖除万邪,天人来下并。
四运改劫祚,道亦因此生。
西北干之父,号曰天地精。九炁合为一,五极会众生。
今日建斋讲,燃灯照玄星。三光曜陀罗,朗朗长夜明。
积功求升仙,我却邪魔兵。一切断风尘,干试束鬼形。
斋契乃千载,立功游凤城。度死极风波,静冒形欲令。
燃灯照三光,不得命风起。太上敕魔兵,悉命风雨止。
上方无极天,巍巍三光舒。今日建神福,燃灯照玄虚。
苕苕(茗茗)九合炁,偏偏见魔姑。乘空驾六龙,友人东帝夫。
魔王止风雨,太上告不虚。奉师尊妙经,自然食天厨。
大水弥劫运,道士浮天游。自然与俗异,水上如龙鱼。
逍遥入紫室,徘徊归太无。
下方无际运,冥冥劫修长。仰顾三天上,朗朗晖三光。
今日欲燃灯,十真禁魔王。静风未令雨,道士游帝乡。
玉女启三明,六度劝上皇。今日集法师,神仙振(震)十方。
神咒步虚咏八首:
毕步虚诵
大道出虚无,玄朗照众生。天下化愚人,神仙起云仙。若能拔八难,此道可长生。
玄理何寂寂,虚无何冥冥。太上坐玄室,玉女咏太清。主人庆无极,尔乃知道诚。
清天供太上,三五自来遵。飞仙游三界,真贤云中吟。圣人无不憘,孰能知此心。
正真太一化,天兆自然大。师子鸣大野,神凤应节吟。神仙来稽首,尔乃知有玄。
三明晖时瑛,玄朗应物迁。虚无不自号,昨养入无间。若有善此理,何有不升仙。
虚无无常号,唯存至心形。天尊坐幽冥,道炁因此生。智士学名教,可诣太上庭。
天人抱珠葵,玉女晖三芝。神人群来待,飞仙启皇基。太极诸玄子,非世所能思。
仙人寿万劫,千岁若一椿。兆年谓今有,俗号焉足论。若是神仙骨,尔乃应此心。
毕三契诵
太上甚高玄,至理无遗纵。妙觉虚中唱,仙人咏空洞。目非黄林士,孰能知此功。
翼翼俳云士,茗茗诸天人。口咏诸秘诀,八龙登紫云。自非高士宝,孰能体此纯。
至理超遐津,有存无不解。去近明三光,真人受范楷。仙人楫流丹,莫能稽首礼。
毕谶谢
臣等今为甲家建斋,烧香行道,兴立福田,攘厌众灾,一日一夜,转经思神念道。愿持是功德,上延甲家七祖父母、国王长者、天下人民、一切众生有形之类,并及甲家生死重罪恶过。先世以来,若有违师背道,不遵经文,五(忤)逆不孝,煞害良善;或煞沙门罗汉、真人道士,或鱼捕射擖屠钓,淫及亲族;或坏乱善人,不惧圣人,莫大之罪,积舋山海。若先身今身所犯僭咎,乞匄谶悔原煞恕。唯垂哀愍,祸灭九阴,福生十方。
毕次十念
一念众生悉令体道,深入妙门,口咏真言,行大慈悲,行心过度一切众生。
二念众生学问奉师,尊敬智者,常修道业,恒无退转,与道合同。
三念众生去离三尸,专习仙术,上下翼翼,悉解道意,与仙合真。
四念众生不犯诸恶,好乐道德,敬承师长,背愚向智,一土升仙。
五念众生真政(正)清白,直心端贤,为人所法则,不虚不诈。
六念众生心乐经典,奉行师道,劝化愚冥,常为倡导,开误诲进。
七念众生悉勉(免)三涂,无地狱五苦,恶缘绝灭,为世若如法师,过度一切。
八念众生以道自居,耶(邪)不干政(正),出入人间,魔事不兴起。
九念众生娱乐自然,不犯外色,专意政(正)行,居无为之道。
十念众生大慈悲,世间如母爱子,思念危厄,齐之以命,服五色舍利,与道合真。
茗茗三天外,眇眇{1}甚灵。今日建大斋,燃灯照玄星。恐有小风尘,告神敕魔兵。
妙哉三洞文,神护九龙迎。建斋破悭心,得游紫凤城,立功积(绩)万劫,邪魔敢不听。
辽辽八音齐,十方太上京。三洞号专心,诱化度众生。敕文以(已)讫竟,三礼坐听经。
香官使者左右龙虎骑,品香使者驿龙骑吏,当令甲家斋堂之中,自然生金液丹精,芝瑛百灵,众真交会,生在此香大玉案之前。臣等学道,克获神仙。甲家合门,无他天下,受恩十方,玉童玉女侍卫,香烟传说。臣等所启,径御太上至真一皇帝机前。
次言功
臣等上启太上虚无、洞渊上元、太一空洞、三天太真、高上玉皇、玄中真人、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天帝伺命、万道圣君、廿四尊、天下仙士、十方真人、天仙地仙飞仙、五岳神仙、已得道大圣通玄,诸一切大人。臣等好乐真仙之道,志在空洞。而臣等生长不经百典,沉沦下俗,不以骨贱,人常先身,有缘得奉清真宣扬之末。
臣等不胜见甲家男女,疾病官事,口舌在众恶之中云云,随事状道。诣臣等求乞建斋,救生拔死,臣等备为主,辄依甲家辞状,以某日时,建立太上洞玄洞渊神祝大斋明灯,转经行道,求乞恩愿。
即日事毕,竟前请所三洞:洞渊五万真人,五帝临官典斋主者,天仙地仙神仙、五岳飞仙,各十亿万人,品香仙士,一切真人,随方次为言功,署职一切,案如天曹,科比甲家疾病者除差,增益功德。乞令甲家合门口数等,悉得过度九厄之中,忧忌解散,万愿从心,咸蒙道恩。
臣等后学,未解真要,多有不合仪式,愿一切原煞所请,臣身中官将吏(后缺)
从上述的长篇引文可以看出其中文字又比《五杉集》更为繁复,只见高功带领着建斋的甲家一齐参与整个活动,不但先有疏文,再续斋文,而且有礼忏的详细动作与文字。从三天、三洞、十方诸神仙启请,无论是十念的内容,或者发出如“臣等不胜见甲家男女,疾病官事,口舌在众恶之中云云,随事状道。诣臣等求乞建斋,救生拔死”,以及“疾病者除差,增益功德。乞令甲家合门口数等,悉得过度九厄之中,忧忌解散,万愿从心,咸蒙道恩。”等甲家施建斋会的种种愿望,无非是以除病消灾、解厄升仙等作为建斋转经十念的主要目的,并且不止于个人,还希望能够扩展,孝及全家族中的人际网络。所以,虽说和佛教的净土十念不完全相同,但是整个道场的气氛和法会的运作过程,乃都属于唱导类型。其实宋以后,《道藏》洞玄部威仪类亦有《黄箓十念仪》[14],也是超度死者的仪式,除了也是按人各恭敬,宣告亡灵三皈依,志心敬礼念十方空界一切天君,奉为亡灵虔诚忏悔,稽首礼谢无上正真三宝等法式外,还有众人唱和的声明。
不过,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唱导”一词的意涵问题,原来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孙楷第、关德栋、向达、泽田瑞穗、何励、荒见泰史到汪娟诸位学者的分析中,已经越发清楚和明白,然而却也显得治丝益棼,令人耳眩目惑,因为《高僧传》唱导一科所论云:
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俊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知众,又能善说。[15]
这段文字对于唱导已经说明斋集之时,从最初只唱佛名,然后延伸到说法,进而又杂序因缘,傍引譬喻,好让座下听众能够了解三世因果,或者申述辩明一斋大意,这样的发展结果是使唱导的意涵不断扩大。至于升上高座,主持这种集会的领导人物必须具备声、辩、才、博等条件,既有先天条件又有后学修为的高僧大德,才足以担当此一重责大任,使每次聚会完美无缺,达到最高的开导效益。再者,唱导师也要考虑斋会的时间以及座下听众的阶级不同,随时调整变态所讲说的内容,因事施用。
所以,凡是能够知时知众、又能善说、引领大家带动唱者,都是著名的唱导人物。至于所谓“唱”,可与音声有关,也可不必涉及乐理问题。只要能用富有变化的声调念诵,并用井然有序的口才旁征博引见闻,皆可谓之“唱”。因此,“唱者”实闽南语之所谓“唱”,“chhiang3”音是也,至于其义则为高声。
准此言之,凡是传统文献或敦煌写卷中有关法会及念经礼忏等活动的记载,从讲经到说唱俗讲,只要有人引领带动唱念佛名,或一人唱,众人作和声,并依仪式而进行者,无论有无音声或平仄曲调等,都可视为唱导活动,而诸贤历来所论述尽可收摄在此或狭或广的范围内,无所违逆。
参考文献:
[1]文洛钧. 十念往生之研究[D].新北: 辅仁大学,2002.
[2]温宗堃. 《世亲净土论》与《昙鸾净土论注》之比较研究[D].新北:华梵大学,2000.
[3]廖明活.净影寺慧远的净土思想[J].中华佛学学报,1995,8: 345-371.
[4]廖明活.怀感的净土思想[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
[5]陈剑煌. 昙鸾的空观思想:以“十念相续”与“生而无生”为核心之探讨[J].世界宗教学刊,2006,8:71-96.
[6]陈扬炯.道绰法师传[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7]朱湘钰.“十念往生”的意义与相关讨论:以《大正藏》净土三经及其注疏为例[J].(台湾)师大学报:人文与社会类,2006,51:39-53.
[8]大正藏:第2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116.
[9]大正藏:第8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95.
[10]大正藏:第32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513.
[11]大正藏:第35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235.
[12]大正藏:第12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46.
[13]大正藏:第47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260.
[14]道藏:第9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36-738.
[15]大正藏:第50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17.
① 本书乃为古逸书,驹泽大学藏本,最早报导者乃朴鎔辰之《應之の〈五杉練若新學備用〉編纂とその佛教史的意義》一文,发表于《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009年)第57卷第2号,第51-57页,其后续撰者则为山本孝子,先后发表《应之〈五杉练若新学备用〉卷中所收书仪文献初探——以其与敦煌写本书仪比较为中心》
(《敦煌学辑刊》2012年第4期,第50-59页。)及《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卷中における“十二月節令往還書樣”“四季揔敘”の位置付け——その製作年代と利用對象者を中心として》(《桃會論集——小南一郎先生古稀紀念論集》第六集,桃の會發行,2013年10月,第161-176页。)笔者亦撰有《病释应之与〈五杉练若新学备用集〉的相关研究》一文,已投稿,目前正撰写专书论文,凡分类书、书仪、斋疏文三大部分全面论述。
{1} 根据文意,原卷此处应缺一字。
收稿日期:2014-03-24
作者简介:王三庆(1949—),男,台湾省高雄市人,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