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病害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

2014-04-29 00:44苏勋利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3期
关键词:染病褐色病斑

苏勋利

1 大旦炭疽病

1.1 症状识别

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及荚,也为害叶片或叶柄。茎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黑色小点。荚染病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苗期子叶染病现黑褐色病斑,边缘略浅,病斑扩展后常出现开裂或凹陷;病斑可从子叶扩展到幼茎上,致病部以上枯死。叶片染病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叶柄染病病斑褐色,不规则。

1.2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拌后闷几小时。也可在开花后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 大豆孢囊线虫病

2.1 症状识别

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叶柄及茎顶端失绿呈淡黄色,开花推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叶片干枯、脱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烧焦一样,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即孢囊。

2.2 防治方法

2.2.1农业措施。①种植抗病品种。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大豆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在孢囊线虫病重发生区,采用抗线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办法。②及时更换品种。在没有适宜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品种一年一换可改变微生物环境,减轻病害发生。③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促进大豆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可相对减轻损失。苗期叶面喷施硼钼微肥,对增强植株抗病性也有明显效果。土壤干旱有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为害;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可减轻为害。

2.2.2化学防治。①用35%的甲(乙)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②用5%的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20kg/hm2用细土拌匀后施入表层20cm土壤中。

3 大豆花叶病

3.1 症状识别

由于大豆品种不同,气温高低、病毒种类以及感病时期有早晚之分,表现症状常有很大差异。大约有以下几种病状类型:①黄斑型:一般与轻花叶型和皱缩花叶型混合发生。老叶上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叶不皱缩,上部嫩叶多呈皱缩花叶状。②芽枯型:植株顶梢及侧枝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变黑色枯死,并发脆易断,植株矮化;开花期多数花芽萎蔫不结荚。结荚期荚上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块,荚多畸形。③褐班型:这是花叶病在豆粒上表现的症状。其斑驳色泽与豆粒脐部颜色有相关性:褐色脐的豆粒,斑驳呈褐色,黄白色脐的斑驳呈浅褐色,黑色脐的斑驳呈黑色。从病种子长出的病株上结的种子斑驳比较明显。后期由蚜虫传播感病植株结的种子褐班粒较少。④皱缩花叶型: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呈畸形,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缘向下卷曲或扭曲,植株矮化。

3.2 防治方法

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用2%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用10%1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以上药剂与“天达2116”混配,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4 大豆褐杆病

4.1 症状识别

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4.2 防治方法

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②用2%克露1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5 大豆锈病

5.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5.2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杀菌剂不能奏效时,可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

猜你喜欢
染病褐色病斑
偶感
你的手充满时辰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Red Panda小熊猫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爱 情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