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恋
翻看和平饭店的历史,如果要提到它与中国电影的缘分,最早应该开始于1937年拍摄的影片《马路天使》。尽管在该片中,和平饭店的镜头并不多,但自此之后,和平饭店却成为了导演们最青睐的取景地。犹记得张曼玉在《阮玲玉》中将曼妙的舞姿留给了和平饭店的舞池;巩俐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摇曳着身姿穿越了和平饭店奢华的甬道;周迅在《听风者》中,为和平饭店的大堂增添了一抹冷艳高贵。值得一提的是,《听风者》当时拍摄使用过的道具门至今还留在和平饭店大堂侧门入口处。
站在和平饭店的每一处角落,你似乎都能感受到时光的奔涌而过。在这里的每个转角,你或许不经意间就误入了一段关于电影的尘封过往。光阴无情,奢华依存。
在上海,若你有幸遇到“老克勒”,问一句:“侬晓得和平饭店伐?”那他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向你细述一段关于和平饭店的独家记忆。就像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人,和平饭店对于上海人来说,不仅代表着一段文化,更代表着一份情怀。
作家陈丹燕花费了8年时间创作完成了一部新的作品——《成为和平饭店》。在上海,或许也只有和平饭店能得到这位“小资教母”如此般宠爱。在她眼里:“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和平饭店就是外滩的象征。”占据着上海最黄金的地段,和平饭店以孤傲的姿态见证着时间的沧桑变幻。1929年,一位犹太商人在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创建了“华懋饭店”,而这就是和平饭店的前身。当时,整幢建筑由一位擅长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师设计完成,以一个高达70多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和平饭店落成后,以其奢华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上层名流的追捧,更一度享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上海建筑界的不朽传奇,和平饭店就像是一本深沉厚重的书籍,记载了时光穿梭中的人来人往,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