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浪 张慧颖
[摘要]产业集聚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现象。产业的集聚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指标模型,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估和比较。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时期,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生产经营地点,抢占市场制高点,西部民族地区要利用自身在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以创造后发优势,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逐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增强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西部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3-002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ZD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形势下加快形成西部沿边开放格局的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127);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1XWD-S0202)。
作者简介:何雄浪(1972-),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张慧颖(1988-),女,汉族,吉林吉林市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四川 成都610041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的一个过程。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由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引起。偶然的扰动破坏了对称区域原有的均衡,引起产业集聚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产生市场扩大效应,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开始在该区域的集中。要素和产业集中导致该区域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厂商向该区域集中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和劳动力的生活成本。这样,要素再一次进一步的集中,继而又引起市场规模扩大和要素的集中,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成长性,从而产业的集聚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实力。产业集聚能提高本地区产业与其他地区产业相比的竞争力,已被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所认同。波特等人还把这种竞争力的提高应用到国家范围,认为产业集群是国家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Krugman,1991;Porter,1998;Raco,1999;Hill,2000)。因此,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一、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测度指标的选取在产业集聚的计算方法上,一般有基尼系数法和区位商产业集聚指数两种方法。如克鲁格曼(1991)运用此方法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美国制造业的地方化程度;除基尼系数法外,产业集聚程度也可以通过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来测量。倪鹏飞等人(2004)运用区位商方法对我国47个城市50多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计量,分析了城市竞争力;施雯(2006)通过计算区位商对广东省工业各行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除了上述两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来衡量产业集聚程度。如我国学者贺灿飞、肖晓俊(2012)利用Ellison和Glaeser(1992)提出的EG指数方法来讨论产业集聚对产业生产率的影响,认为产业间的共聚并不能直接促进产业效率的提高。
本文认为,产业的区域集聚度既可以用静态的存量指标加以考量,也可以用动态的流量指标测度,显然,两种度量方法所表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但综合运用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分析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