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驴
“不是为了自由而存在的权威就不是权威,而是暴力。”是否也能借用一下,长辈的过分关怀和催促,事实上对年轻人也构成了“暴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新年还没到,我已经提前预感到回家即将面临着什么了。这令人沮丧和心烦。遥想不久的将来,七大姑八大姨的,坐在火炉旁,从你一年的工作情况、工资收入、人际关系、感情现状、未来计划问个底朝天,想想那时语无伦次的自己吧,像被剥光衣服一样,内心可怜的那丝隐秘的尊严,在长辈们“关怀备至”询问下,荡然无存了。
我厌憎这种带着关怀语气的探问,他们兴致勃勃,带着强烈的窥视心理,生恐落掉一个问题。“年龄不小了,该成家了。”“女方长什么样?”“对方家庭怎样?”“有无正式工作?”“还是待正式点的单位好啊!”“你月收入总也得有个一万了吧,你看邻家那谁高中都没毕业,现在广东都有房有车了呢!”“听说你有次还上了新闻?”
想想那张张慈祥的面孔……冷静想想,这些事,似乎都是我自己的事,劳得着您这么热情去关心么?何况这种多余的关心,虽然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但他们绝不会去想想,过分的热情,对年轻人来说,是否会是一种诚惶诚恐的压力?以至于在这种强大的关怀面前,年轻人的压力徒然剧增,自卑心理愈发严重,维系自我内心的那道尊严荡然无存。那一句句试探性的关怀语气,实则如刀子一样剜在人心头上。以至于过年过节,现在日渐成为年轻人最为忧惧的节日了。
诚然,我们也能理解长辈们良好的心愿,他们将子孙满堂视为一生圆满的象征。晚年能抱上孙子,一家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本来也是一件幸福美满的好事。然而他们在将这种心愿向子女传达的时候,往往夹杂着长辈的权威,如果自己的孩子三十岁还不愿结婚,轻则言语相逼,软磨硬泡,重则使出各种杀手锏,丝毫不会去想想当前社会的现状以及年轻一代惧婚的内在原因,以至于产生了租男、女朋友回家过年的闹剧。我身边有许多饱受亲戚折磨的剩男剩女,每到年末,就开始发憷,担心怎样度过这个年。婚姻非儿戏,特别是现代婚姻,普遍没有太多的安全感,使年轻人犹豫的理由太多了:遇到对的人;结婚的房子问题;婆媳关系问题;小孩教育问题等等。在房价高居不下的年代里,一套房子就能左右年轻人的幸福指数,可能就让我们结不起婚,也离不起婚。种种问题,都是那么现实,那么残酷,已经远非父辈们那时的婚姻环境可以比拟。
阿克顿勋爵在《自由与权力》中有一句名言,“不是为了自由而存在的权威就不是权威,而是暴力。”是否也能借用一下,长辈的过分关怀和催促,事实上对年轻人也构成了“暴力”?
据新闻调查,有7成的80后成“被催族”,被父母亲戚催婚催子催工作。网上调查显示,随机调查的50名“80后”,有76%的人表示自己还没有到过年,就已经“腿部中箭,倒地不起”了。“被催族”、“恐归族”的出现,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族群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年轻人对社会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被催族”和“恐归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民生问题。生活成本越高,年轻人的稳定性就越差,幸福值也就越低,对未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然而这种期望值,意味着当前,他们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意味着要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有更完美的计划与安排。如此种种,都让年轻人在现实面前捉襟见肘,心生焦虑,陷于被动和困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要让年轻人有理想,有情怀,对未来充满想象与渴望,必先得给他们一个宽容、温情和良好的竞争环境。只有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开放更多的上升的空间渠道,才能将这些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们解放出来,使其不陷于“被催”和“恐归”的无奈与悲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