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规模化养猪饲养密度大,环境难以控制,猪只的自然习性受到很大限制,致使母猪出现许多繁殖异常问题,其中母猪妊娠期限异常,在养猪生产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于发现时已形成既定事实,造成的损失也不像其它传染病那么严重,往往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但其造成的隐性危害较大,不仅影响母猪的产仔质量,还会增加母猪的淘汰比率,其行成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包括猪群状况、环境设施、饲料营养、疫病及饲养管理等问题,本文针对母猪发生妊娠异常的原因及防制措施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妊娠期限;异常;原因;处理措施
母猪妊娠期限的长短,因猪的品种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也会出现差异,且个体间的差异性要大于品种间的差异。一般来说,现在改良的品种猪,母猪妊娠期限平均为114 d(范围值111~117 d),超过117 d称为延期分娩,少于111 d分娩则视为早产,而妊娠少于104 d分娩则属于后期流产,母猪的延期分娩与早产,都属于妊娠期限异常。
1 母猪妊娠期限异常的危害
母猪的延期分娩与早产,都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异常生产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会对母、仔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猪场正常的生产水平,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由于胎儿在母猪妊娠的后期发育迅速(有研究表明,在母猪分娩前的3h内胎儿仍在生长发育),如果母猪早于正常分娩期4 d分娩,则仔猪发育受阻,出生后往往体质相对较弱;如果早于正常分娩期7 d分娩,则仔猪发育更差,出生后被毛稀疏,生活能力会更弱,如不经特殊照顾就很难成活,超过10 d的早产属于后期流产,仔猪基本都不能成活。如果母猪晚于正常分娩期4 d分娩,仔猪出生后虽然个体较大,被毛长,但营养不一定良好,活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晚于正常分娩期7 d分娩,由于母猪胎盘老化,胎盘供血不足,使弱仔、死胎几率增加,甚至出现全窝死胎,因为胎死腹中,分娩期可能会无期限推迟,直至人为加以干预。
2 母猪妊娠期限异常的原因
2.1母猪早产的原因
2.1.1母猪的健康状况
母猪在妊娠后期受到感染,发生炎症引起发烧,能够激活前列腺素的活性,引起宫缩往往会导致母猪早产;如果发生生殖道感染(主要源于宫颈、阴道的微生物,包括需氧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细菌入侵到绒毛膜蜕膜间隙,会引发绒毛膜羊膜感染,其释放的内毒素和外毒素刺激蜕膜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cytokines,CK),如白介素1(interleukine-1,IL-1),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 (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等,使前列腺素降解酶活性降低,进而激活前列腺素合成系统(prostaglandins,PGs),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引起子宫收缩,PG致子宫收缩、宫颈软化、宫口扩张,并反射性地促进垂体缩宫素的释放,从而启动分娩。同时可以产生金属蛋白水解酶,水解宫颈附近胎膜的细胞外物质,使组织的张力强度降低,胶原纤维减少,胎膜的脆性增加使胎膜破裂,形成早产。
由于母猪的原因而使胎儿受到感染,以及羊水过多、内分泌变化等,都会激活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胎儿胎盘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皮质激素释放进而增加前列腺素分泌,诱发分娩启动,而造成早产。
另外,如果母猪发生流产,以及产后泌乳或带仔性能不好而让其他母猪代养,这些母猪如果短期内发情配种,往往由于机体恢复时间太短,母猪宫颈没有得到彻底修复,导致宫颈机能不全而易出现早产。
2.1.2管理问题
妊娠后期母猪受到过度应激,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收缩,易导致早产。有些猪场定位栏坡度大而光滑,母猪在起卧时发生滑跌,以及在转群时发生咬斗或粗暴驱赶等机械性损伤,可以引起胎盘早剥而发生早产。
2.1.3营养问题
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不足以及维生素缺乏,也是导致母猪早产的原因之一。过度限饲或饲料蛋白质严重缺乏可导致胎盘总蛋白减少及DNA含量下降,严重的维生素A、E及叶酸缺乏会使胎盘的形态出现异常,主要病理表现为细胞分化不完全,同时与形态改变相伴随的是激素合成能力下降[1],容易出现早产。母猪严重贫血,由于组织缺氧,子宫、胎盘供氧不足,也可发生早产。
2.1.4药物的副作用
在妊娠后期如果使用一些直接或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类药物,如麦角制剂脑垂体后叶素、奎宁、硫酸镁、硫酸钠等,以及具有破瘀活血理气的中草药类,如桃仁、红花、大黄、元胡,中成药活络丹、跌打丸等[2],可以引发母猪早产。
2.1.5胎龄因素
个别胎龄过大的母猪,由于老龄,体内生殖激素分泌紊乱、孕酮不足,不能继续维持妊娠而引起早产。
2.2母猪延期分娩的原因
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胎儿发育不良及死胎,母猪到预产期后,由于胎儿活力差或没有活力,不能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胎儿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同时刺激子宫蜕膜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从而使子宫肌肉对各种刺激敏感减弱,不能促进母体的垂体分泌催产素,使机体对妊娠的反应不强烈,降低了腹压,难以启动分娩,从而引起母猪延期分娩。
2.2.1妊娠期间滥用药物
母猪妊娠期间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造成母猪肠道微生态的破坏,同时损害母猪肝、肾与免疫器官,进而引起母猪健康问题,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危害胚胎和母体,如氟苯尼考的胚胎毒性、影响平滑肌收缩[3],有毒有害物质通过胎盘进入胚胎,同时代谢产物不能顺利带走,造成胎衣变薄、羊水减少和胎儿发育不良,结果羊膜囊体积减少,对子宫壁特别是子宫颈的压力降低,而不能正常启动分娩,从而延期分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很多规模猪场母猪分娩期限普遍延长2~3 d,这种现象与妊娠期间大量添加抗生素有很大关系。
2.2.2霉菌毒素的问题
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很大,既可以造成母猪的流产,也可以造成死胎、木乃伊化胎儿、胚胎发育不良,进而导致母猪延期分娩。
2.2.3环境因素
热应激会干扰母猪正常的内分泌机能,高温下母猪子宫内分泌功能失调,干扰孕酮和雌二醇分泌平衡,同时外周血液循环加强,使身体内部的血液供应量减少,影响蛋白质合成,使胚胎营养不足,导致弱仔及死胎增加而延期分娩。
2.2.4疫病问题
母猪怀孕中、后期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猪蓝耳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弱胎、死胎、木乃伊化,导致延期分娩。
笔者通过对豫东某3 000头母猪规模猪场,近8年的分娩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发生延期分娩的母猪产死胎、木乃伊的比例占所有延期分娩母猪的78%,可见死胎、木乃伊是导致母猪延期分娩的主要原因之一。
2.2.5营养不足
如果母猪妊娠后期营养不足,或临产前过早停食,使胎儿发育不良、代谢减弱,羊水的产生不足,到预产期后母猪腹压较低,不利于分娩的启动。
3 母猪妊娠期限异常的处理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母猪健康状况
每天认真关注母猪的采食、饮水及精神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产前母猪的采食情况,做好卫生、消毒,避免母猪受到感染,维护母猪的健康,只有母健才能仔安;对流产及提前下床母猪,间隔一个情期发情配种,使母猪生殖器官机能充分恢复,减少分娩异常现象的发生。
3.2搞好环境控制减少各种应激
严格各项操作规程,避免粗暴行为及猪只间的相互咬斗,减少机械性损伤,改变定位栏地面结构,降低坡度并使之不太光滑,上床时如果床位过高,应设缓冲踏板,便于母猪上床;夏季采取综合措施防暑降温,把热应激对母猪的危害降到最低。
3.3保证营养供应
合理配制饲料,保证营养丰富均衡,夏季气温高母猪采食量低,应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浓度,注意维生素A、E及叶酸的补充。
3.4科学合理使用药物
对母猪的保健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4],特别是妊娠母猪,由于长期局限于定位栏,严重缺乏运动,使其消化机能受阻,饲料应添加益生素以调理肠道为主,同时适当使用中草药,提升机体免疫力;妊娠后期避免使用某些兴奋子宫平滑肌类药物,及具有破瘀活血理气的中药。
3.5避免霉菌毒素的危害
杜绝使用霉菌超标的饲料原料及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存放注意通风,避免存放时间过长,夏秋季节要做到每餐清理料槽,每天清理水槽。
3.6做好免疫预防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防疫程序,切实做好猪蓝耳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细小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预防,避免漏防,减少死胎、木乃伊的发生。
3.7早产的处理
对早产的母猪,仔猪体弱行动迟缓,注意看护,防止母猪压死仔猪,保证每头仔猪吃足初乳,产后头几天人工辅助吃乳,并增加母猪营养补充氨基酸、维生素,改善母猪泌乳性能,同时,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避免仔猪受凉。
3.8延期分娩的处理
在配种记录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对妊娠超过117 d的母猪,视情况可以每头母猪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4 mL,母猪通常会在20~30 h后分娩,分娩启动后对母猪腹部进行按摩,并在母猪努责时按压腹部增加腹压,同时子宫灌输宫炎净100 mL,间隔5 h肌肉注射缩宫素50单位,另外,视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可输液补充能量,避免母猪分娩无力,在产后使用鱼腥草20mL,青霉素3 20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3天,防止三联症的发生。
总之,对母猪妊娠期限异常的处理重在预防,在不得已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以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编辑:何芳)
参考文献:
[1] 连瑞营,张玲玲,马亚红.仔猪的培育之营养调控[J].今日养猪业,2012,(3):29-31.
[2] 连瑞营.规模猪场影响配种质量的因素与防制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10,(8):48-50.
[3] 连瑞营等.规模猪场母猪生殖问题及保健策略[J].中国动物保健,2011,(8):66-68.
[4] 连瑞营.更新保健理念实施健康养猪[J].中国动物保健,2009,(10):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