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2014-04-29 00:44周景明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3期
关键词:场区牛舍粪污

周景明

肉牛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化肉牛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肉牛业的发展方向,其对于提高我国肉牛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保障牛肉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牛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和谐,推进肉牛业由传统粗放型养殖方式向现代集约型养殖方式转变,以及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扶持“菜篮子”产品(畜产品)生产、肉牛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性肉牛产业标准化进程。应该说,标准化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方向,其对于提高区域性饲草饲料资源利用率、加速肉牛品种改良、推动养殖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提升肉牛疫病防控能力、保障牛肉产品质量安全、破解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现将标准化肉牛生产关键技术做一总结,以供参考。

1 场址选择与场区布局

1.1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符合本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尤其是应考虑当地耕地消纳能力和饲草饲料供给能力,避免造成环境污染。远离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及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等敏感区域。新建、改建、扩建的肉牛养殖场应避开上述区域;在上述区域附近建设的,应设在上述区域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界与上述区域边界的距离应在500 m以上。场区远离村镇和居民点及公路干线(3 km以上),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周围10 km内无大中型化工厂、矿厂,距其他畜牧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池等500 m以上。交通便利,有专用车道直通到场。场区周围无噪音,生态环境良好,地势高燥,给水、排水、通风良好,背风向阳,电力充足、可靠,并且地质条件满足工程建筑要求。

1.2 场区布局和设施设备

场区布局应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要求,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保证符合环境保护、动物防疫条件。场区外以围墙或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场区周围和牛舍周围要设绿化隔离带,牛舍外道路两旁也要种植花草树木。场内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严格分开,设有隔断,各功能区的间距不少于50 m,并按照全年主风方向或地势走向(由高到低)排列。场区布局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相关要求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场区大门位于场区主干道与场外道路连接处,并设有与门同宽,长6~8 m、深0.3 m以上的消毒池。场区内路面实现全部硬化。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无交叉或重合,保证人员、肉牛和物资运转单一流向。净道主要用于肉牛及产品周转、饲养员行走和运料等;污道主要用于粪便等废弃物出场。管理区内设置办公室、档案室、值班室、消毒池、消毒室、贮料库等。小区大门口应设置消毒池,消毒室应安装喷雾设施和紫外线灯。生产区应与管理区严格隔离,在生产区入口处设置人员更衣、沐浴、消毒室。生产区内,设置育肥舍(区)、母牛繁育舍(区)及人工授精室和装牛台等。相邻两栋舍纵墙间距一般为10 m以上。牛舍坐北朝南,全封闭,有防鸟、防虫、防鼠设施。牛舍围护结构应能防止雨雪侵入,保温隔热。牛舍的地面可用红砖或水泥铺制。水泥地面可有防滑纹,不可过于光滑或过于粗糙。运动场的地面宜用三七灰土混合铺制,并呈现中间高、四周略低的凸型,保证排水通畅。肉牛行走通道宜铺置橡胶垫,且拐弯处角度宜缓。牛床尺寸能够满足肉牛趴窝需要,可用沙子、稻壳或橡胶垫等作垫料。牛舍墙面耐磨损、不易脱落和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场区内有水源贮存、净化设施和自动饮水系统,有备用发电机组、自动光照控制系统,有自动清粪系统。生产、加工等所用设施和设备均是采用无毒、无害、无药残的用具。每个舍的门口配有消毒槽。生产区配有更衣消毒室,有专用消毒设备(高压清洗设备和喷雾器)。牛舍内设置固定饲槽、饮水器或饮水槽。舍内外安装电动蹭痒机。运动场设置饮水槽。配有全混合饲料搅拌机、青贮窖及干草棚库。隔离区主要布置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牛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粪污等废弃物的处理设施等。粪污等废弃物储存场所地面全部采用水泥硬化,并设置围护等设施,以防渗漏、溢流及雨水进入。

2 品种选择与引进

结合养殖场自身经济、饲草饲料供给等综合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养殖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利木赞或其与本地牛的杂交后代。引种时,应到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牛场选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疫。购买前,应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办理产地检疫,经检疫合格的凭“产地检疫证”运输;不合格的,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严防疫情传出和患病动物进入流通环节。运输车辆要做到洁净,无牛粪或化学品遗弃物等,凭“动物检疫证明”和“运载工具消毒证明”运输。运输到场后隔离观察2周,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方可转入正常饲养。另外,还要遵循低碳、环保的现代理念,根据当地资源禀赋、自身技术水平和人员力量等具体情况,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合理控制区域养殖密度,不可盲目地追求大规模。

3 投入品使用

3.1 饮水

水是动物机体细胞的一种主要结构成分,具有调节体温、转运组织细胞内营养物质、润滑关节等重要作用。水主要通过饮水获得。通常来说,肉牛采食干物质与饮水的比例为1∶4。影响饮水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水的pH值、颜色、气味,水中硫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氯、镁、钠、钙、铁含量,以及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等。当饮水质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过滤、灭菌、除垢、改善硬度等相应措施。生产中,应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符合相关规定。

3.2 饲料

饲料是肉牛生产的物质基础。饲料的质量和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养殖的生产效率、牛产品的卫生安全和环保等问题,更与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休戚相关。因此,应严格遵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原料购入时,须经过质检,要求无虫蛀、霉变,同时做营养成分分析,测定原料中水分、蛋白质含量等。按生态营养学理论,围绕肉牛安全和减轻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饲料配方设计与生产过程中,从饲料配方设计、原料的选购、营养调控、加工、运输等环节,实行科学而严格的质量与卫生控制。饲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卫生、干燥处。用于包装、盛放原料的包装袋和容器等,要求无毒、干燥、洁净。饲料、药品、消毒药、灭鼠药、灭蝇药或其他化学药物等分类存放,标明不同类型饲料并分开存放。运输工具干燥、洁净,并具备有防雨、防污染等措施。可采用膨化和颗粒化等饲料加工技术,以破坏和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改善饲料卫生,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不能饲喂发霉变质、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

3.3 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严格遵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无氧化、虫害鼠害、结块霉变及异味、异臭等,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符合相关规定。饲料中使用的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产品均是《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所规定的品种,或取得试生产产品批准文号的新饲料添加剂品种。饲料添加剂产品是取得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严格遵照产品标签所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遵照《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执行,严格使用限量,做到科学使用。禁止饲喂动物源性肉骨粉。不得使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所列药物。建议使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低聚糖、糖萜素、中草药制剂、酸化剂和防霉剂等。严格遵守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兽药停药期规定》等规定。严禁使用无批准文号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不应使用除蛋、乳制品外的动物源性饲料,不应使用抗生素滤渣、激素、类激素等物质作饲料添加剂。使用兽药或药物饲料添加剂时,还应注意配伍禁忌。

4 饲养管理

对肉牛进行科学的饲养与管理。采取全场或整栋舍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场内禁止饲养其他畜禽类动物,以防止交叉感染。合理配置场区内的畜牧兽医技术及生产管理人员,并定期对生产技术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知识等的继续培训教育,切实保证和提高员工素质。按照肉牛体重、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等分群管理。对所有牛只采用佩戴耳标等方法编号。根据肉牛不同日龄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给予其适合的日粮,保证营养均衡。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并做到合理通风,保证牛舍内环境有毒有害气体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搞好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污和更换垫料,保持料槽、水槽及舍内用具清洁。对成年公牛、母牛定期浴蹄和修蹄。减免肉牛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饲养管理人员每天例行查看卫生、通风、消毒、牛群动态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关注肉牛福利和健康水平,建议实施HACCP、GMP、ISO 90000等质量机制,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升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保障生产效益。

5 疫病防控

5.1 人员管理

场区周围设置围墙,入口处设有“谢绝参观”标志,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所有人员、车辆及有关用具等均须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准进场。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生产区,特别情况下,外来人员需经淋浴和消毒后穿戴消毒过的工作服方可进入。本场人员进场前,要遵守生物防疫程序,经洗澡淋浴,更换干净的工作服(鞋)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和牛舍,必须更换工作服、鞋、帽,消毒后方可进入。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定期清洗、消毒。非生产人员及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生产区时,要更换防护服,消毒后方可进入,并遵守相关防疫制度。人员、动物和相关物品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以免发生污染和传播疫病。饲养管理人员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传染病者不得从事饲养工作。有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负责现场管理,并且要求其不准从事对外诊疗活动。

5.2 环境卫生和消毒净化

整个场区内物品、设备等摆放整齐。定期打扫牛舍内外环境卫生,清除污物、垃圾、灰尘等,保持场区内环境卫生。每天打扫舍内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和地面清洁。舍内要定期消毒,每周1~2次。牛舍周围环境每2~3周消毒1次,场区周围及生产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消毒1次,生产区大门口、牛舍入口消毒池中消毒液应定期更换,保持一定浓度。场区内统一配备地面冲洗消毒机、火焰消毒器等消毒器械。舍内定期带牛消毒。消毒时,轮换使用不同的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消毒药。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池和消毒盆中的消毒液,以避免其过期失效。外来人员或车辆需经过强制性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肉牛出栏后,舍内要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并空舍2周时间后再进牛。定期喷洒消毒药物,消灭蚊蝇。使用器具和药物灭鼠,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好无害化处理。

5.3 免疫

结合当地和本场肉牛疫病流行特点,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生产中,严格按规定程序、使用方法和要求等做好牛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免疫结束后,将使用疫苗的名称、批号、生产厂商等相关资料记入管理日志中备查。

5.4 疫病监控

按照《中华人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相关法规、条例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定期进行牛血清抗体水平监测工作,及时掌握血清抗体的效价,适时补种疫苗,增强牛群的免疫力。常规监测的疫病主要有结核、布病、口蹄疫、牛瘟、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如监测结果表明牛只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处理措施,并将结果报送所在地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当怀疑发生一类疫病时,应立即封锁现场,驻场兽医应及时进行诊断,采集病料由权威部门确诊,并尽快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疫情,根据具体情况紧急采取相应措施。对发病牛进行治疗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和《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合理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并严禁随意用药或加大剂量滥用药物。

5.5 病死牛和废弃物处理

不得在场内屠宰和解剖病死牛。需要处死的病牛,应在指定地点进行扑杀。杜绝病死牛出场上市销售。病死牛的排泄物,被污染的饲料、垫料等均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栏舍、场地以及周围环境等均需做好消毒处理。过期兽药、残余疫苗、一次性畜牧兽医器械及包装材料等牛场废弃物应符合相关规定,做到达标排放,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6 粪污处理

近些年来,我国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造成的当地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日益受到业界关注,肉牛养殖亦是在此范围之内。因此,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粪污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对粪污进行合理的处理,应用干式清粪法,实行雨污分离,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规划,推广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化。牛粪可以有以下几种用途:生产有机肥,应用于农田生产,避免土壤板结,促进农田增产;生产沼气,开发新型能源;制作燃煤或种植蘑菇。

7 规章制度

管理制度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制定适合生产实际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使之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包括: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消毒制度、重大疫病应急预案、饲养管理操作规程、生产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消防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职工岗位培训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粪污等废弃物处理制度、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等等,生产过程中将各项制度认真贯彻执行。

8 生产记录与档案管理

生产记录包括:进牛日期、品种、数量、月(日)龄、体重、来源,饲料消耗,疾病防治,饲料采购,兽药使用,饲养员,配种方案和繁殖记录(品种、与配公牛、预产期、产犊期、犊牛初生重),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名称,喂料量,牛只健康状况,出栏牛购买单位等,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设置档案室,固定专人负责,把各个生产环节的记录分类归档,保存2年以上。

(编辑:何芳)

猜你喜欢
场区牛舍粪污
牛红眼病如何预防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常用畜禽粪污清理收集设备简介
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基于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空气交换率优选模拟
严寒地区某部场区卫勤保障难点与对策
GSM-R网络弱场区网内干扰分析与优化方案
英国核场区治理费用将达1170亿英镑
家庭小规模肉牛舍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