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
缺氧
缺氧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来说并不鲜见。当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时,就会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量匮乏,短时的缺氧会引起意识丧失。然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正在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身上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地面到10000英尺的高度,大气压力的递减率为25%,而血红蛋白的饱和携氧量仅会减至正常的90%~98%,这似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然而,这仅仅是危害的开始。当高度超过10000英尺时,血红蛋白的携氧量并非随气压降低而线性递减。在20000英尺的高度时,血红蛋白的饱和携氧量会锐减至正常的65%,人类的正常机能也将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受到影响。而当高度超过20000英尺时,情况则会变得更糟。
因此,当飞机在10000英尺以上、最大巡航高度以下的任一实际高度巡航时,座舱高度都将设置在8000英尺以下。座舱高度的调节是基于飞机压力系统随高度变化而自动调节和监控的。
缺氧通常是由飞机在不正常情况时发生座舱释压引起的,其又分为快速释压和缓慢释压两种。快速释压多由机体破损造成,需要飞行员快速作出反应,完成记忆程序和不正常情况检查单。缓慢释压则通常是由飞机压力系统故障造成的,飞行员应保持警觉并妥善处置,选择人工调节压力或下降高度改航备降。
对长期工作在万米高空的飞行员来说,缺氧导致的脱发、牙痛、头晕、头痛、疲劳等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因此,当飞行员在地面休息时,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水果;而应少吃豆制品、韭菜等易引起胀气的食物;芹菜等感光蔬菜易促成晒斑的形成,导致皮肤癌,也应尽量少吃。另外,还应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恢复。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感到疲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累,而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困乏。过度运动或者缺乏睡眠都会引起身体上的疲劳,导致全身或特定肌肉群需要费力才能完成指定的动作。失眠或睡眠周期受到干扰则会引起精神疲劳,症状包括瞌睡、注意力涣散、复杂行为能力降低,甚至是对简单的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处理。
在工作中会发现,有的飞行员喜欢飞早航班,而有些则偏爱夜航,这就是睡眠周期受到人体生物钟的影响而造成的。飞行员在进行跨时区的远程飞行时,还要面临着生物钟紊乱的挑战,倒时差会打破人体微循环的平衡,导致注意力涣散、增加反应时间、记忆力减弱、情绪低落等。
疲劳为飞行安全埋下了隐患。它可能造成飞行精确度降低,遗漏无线电通信,标准程序变形引起“错、漏、忘”,甚至在飞行时进入短时的昏睡状态,所有这些都将使飞行员丧失情景意识、决断错误或者造成危险接近。要杜绝疲劳给飞行安全带来的隐患,飞行员就应该严格遵守执勤时间,确保有效睡眠时间,控制工作强度,合理利用机组资源管理,缓解情绪压力,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对于飞行员而言,雷达、通信和导航设备等辐射源数量的成倍增加,使航空器面临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就世界范围来看,每人每年由天然辐射源所致的平均辐射剂量大约为2.4毫西弗。
电离辐射,顾名思义是指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它通过电离辐射的能量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和水,使得后者发生分子不稳定、分子重排、产生自由基并对生物体造成损伤。在这个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DNA分子。受损的DNA可以经体内酶系统修复,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修复,这正是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分子电离、自由基产生、化学键断裂使得亚细胞结构破坏,表现为细胞代谢、结构、功能的改变。在相同辐射剂量作用下,不同细胞出现的损伤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淋巴组织、骨髓、小肠上皮和性腺对辐射最为敏感。
资料显示,如果每年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超过1000毫西弗,癌症的发病率就会升高。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职业工作者和公众每年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予以严格限定。职业工作者连续5年,平均每年接受到的辐射剂量不得超过20毫西弗,任何一年不得超过50毫西弗。
此外,电磁辐射的危害也不容小视。由于飞行员工作的驾驶舱空间小、通信频段宽、发射机功率大等原因,电磁辐射导致潜在危害的问题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如今,各类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愈发明显。它可以引起典型的神经衰弱症候群,比如头痛、周身不适、麻木、胸闷、心悸等。少部分人员由于电磁辐射还会造成血压下降或升高、皮肤感觉低下、心动过缓或过速、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等,有人还出现了脱发现象。对于电磁辐射的防护,除了食用海带、螺旋藻等降辐射食品以及坚持有氧运动外,建议穿着防辐射服。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完成好飞行任务的同时,增强飞行员的健康意识,了解并有效提防那些影响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才能在漫长的飞行岁月里飞得更高、更远、更长久。
(作者为国航飞行总队九大队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