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

2014-04-29 01:50蔡青青
中国电子商情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三角形精神思维

蔡青青

引言:发问精神是主动求知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发问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发问习惯,促使学生善于发问,为学生的主动求知奠定基础。

发问是一个人学习探究的开始,也是推动人不断深入探究的动力。古往今来,凡是事业有成的科学家、思想家无一不具有发问精神,他们都对别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了疑问,并执着地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真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知识传授解题方法技巧、学生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比葫芦画瓢做题的传统模式,而是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也一改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带领下解决问题。因此,是否具有发问精神也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呢?

一、营造能激发学生发问欲望的教学情境

经常听到周围教师抱怨学生太懒惰,懒于思考、懒于发问,只等着老师讲解。其实,只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我们何时给过学生自主发问的机会?教师早已习惯于按照课本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备课,进行课堂预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将自己既定的思路上引导。对于发出“异样声音”的学生轻则瞪眼警戒,重则训斥批评。学生早已习惯对教师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心理和语言,迎合教师的有意引导,于是形成了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局面,学生不需发问,也不敢发问,唯恐打扰了教师的讲解,惹得教师不高兴。因此,想让学生发问就要善于营造能激发学生发文欲望的教学情境。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彻底改变教师高高在上“一言堂”的作风,蹲下身子给学生对话,让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有同等的话语权。即使学生的提问或回答看似很不靠谱,教师也要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做到有疑就问,有疑敢问。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发问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小数之初,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数:5、50、500,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三个数相等吗?(学生自然会回答“不相等”)谁能给这三个数加上适当的单位,将他门边的相等?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加了5元=50角=500分;有的加了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不改变单位而让它们也相等呢?自然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要学习的小数上来了。

二、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很多教师数学知识结构、解题技巧的传授和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阻塞了学生的思维和发问。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中你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的状况,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发问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三角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如何根据已有知识去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首先发现了长方形是有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组成,接着发现了正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等边直角三角形组成,之后发现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于是,学生自然要提出三角形面积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上,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

当然,当学生不能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教师也可以设置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问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疑问。比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自以为对学过的内容理解得很透彻。为了激发学生的疑问,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某车间今年加工一批零件,在前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进度计算,预计今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由于对“照这样进度计算”的理解有歧义,按常规解为:30%÷10×12=36%,并为自己快速解决了问题洋洋自得。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不由地提出了疑问:我们平时遇到这样的问题不都是这样思考、计算的吗?这个怎么就不对了?。我要求学生在此阅读题目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们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学生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大家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途径:(1+30%)÷10×12=56%。

三、加强引导促使学生由敢问发展到善问

敢问是发问精神的第一步,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不但敢于发问,而且做到善于发问。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有一个让学生用几组长度不同的木棒摆放三角形的动手操作,学生发现其中一组——“2、6、2”——无法摆放成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能摆成三角形的几组数字有何特点?学生说:其中一组三个数相等;另一组三个数是相连的三个数;还有一组其中两个数相等······此时,教师要方向明确地引导:请你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并与第三边相比;再计算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任意两个木棒的和,与第三根对比。并比较能摆成的和不能摆成的有何不同。学生终于明白要从两边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去发问、去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更明确,更有意义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文精神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第一步,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想问、敢问、会问,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想主动质疑、主动求知发展,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轉变。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茨榆坨镇大石佛庄小学)

猜你喜欢
三角形精神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