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钦 习智华
摘要:采用聚醚多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三乙胺为主要原料,采用自乳化法合成一系列的水性聚氨酯乳液。考查了预聚温度和预聚时间、扩链时间和扩链温度对反应的影响;R值(n-NCO/n-OH)、DMPA的用量和中和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预聚温度为60 ℃、预聚时间为60 min、扩链温度为75 ℃、扩链时间为120 min时,可以保证反应的速率和生产周期;选择R=2、DMPA用量为3%、中和度为100%,可以制得稳定的、性能优异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可用于织物的防水透湿整理。
关键词:水性聚氨酯(WPU);防水透湿整理;聚醚多元醇;交联
防水透湿织物(又称可呼吸织物)是指织物在一定的水压下不被水润湿及渗透,但人体散发的汗液蒸汽却能通过织物扩散,而不在体表和织物之间积聚冷凝[1]。这种织物不仅能满足人们在特殊作业环境(如严寒、雨雪、大风天气、沙漠、雨林等恶劣环境)中的穿着需要,也可用于雨衣及各种高档服装面料的整理[2~4]。本实验主要研究R值、三乙胺用量以及DMPA用量对WPU乳液的稳定性、黏度等性能的影响,制备了性能优良的防水透湿WPU。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实验原料
双聚醚多元醇(310),工业级,陕西天欣海棉制品有限公司;聚乙二醇(PEG),广东化学试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工业级,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二羟甲基丙酸(DMPA),工业级,南京中安化工有限公司;三乙胺,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1,4-丁二醇(BDO),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织物(涤棉混纺),市售。
1.2 WPU乳液的合成
多元醇在0.1 MPa、120~140 ℃的条件下脱水2~3 h,降至室温与适量的IPDI按投料比加入到干燥的三口烧瓶中,开动搅拌,缓慢升温到50~60 ℃并反应1 h左右;升温到75 ℃加入计量的DMPA,反应2~3 h,若体系黏度过大可适当加入丙酮降黏。降温到30~45 ℃,加入和DMPA等量的三乙胺,快速搅拌0.5~1 h,将计量的蒸馏水加入三口烧瓶,快速搅拌0.5~1 h,制得稳定的WPU乳液。
1.3 防水透湿整理工艺
(1)防水整理:二浸二轧(防水透湿剂30 g/L)预烘(80 ℃/3 min) 焙烘(160 ℃/3 min)。
(2)WPU涂层整理:涂层预烘(90 ℃/3 min) 焙烘(160 ℃/3 min),其中WPU和增稠剂的比例为18∶1。
1.4 分析测试
1)游离-NCO%的测定[5]
采用二正丁胺滴定法,同时做空白对比实验。
2)乳液黏度测定
使用NDJ-9S旋转黏度仪,在25 ℃测试。
3)乳液稳定性的测试
取一定量的乳液装入离心管中,使用TDL-40B型离心机离心10 min(3 000 r/min),观察有无分层和沉淀,以评价乳液的稳定性。
4)织物的防水性测试
采用静水压来表征整理织物的防水性,使用YG812N型织物渗水性测试仪测定静水压。
5)织物的透湿量测试
按GB/T 12704—2009《织物透湿量测定方法——透湿杯法》,用YG501型透湿试验箱测定织物的透湿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WPU合成工艺
2.1.1 预聚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图1表明预聚体中游离-NCO基团的含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反应时间一定时,反应温度越高,预聚体中残留的-NCO基团含量越低,到达相同的游离-NCO含量所需要的时间也相应变短;当反应温度为45 ℃时,反应120 min后才达到理论含量6.1%。当反应温度为60 ℃时,反应6 min后的游离-NCO含量为5.01%,已低于理论含量,即发生了副反应;当反应温度为55 ℃时,反应60 min后的游离-NCO含量为6.42%,接近于理论含量。综合上述分析,一方面在聚氨酯乳液的预聚合阶段如果温度过高,预聚体的黏度上升太快,反应不易控制,另外-NCO基团在高温下也会和氨基甲酸酯和脲基发生反应,其自身也能发生二聚和三聚反应,使得副产物增加;如果温度过低,虽然反应平稳,但生产周期太长。所以确定预聚温度为55 ℃。
2.1.2 扩链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扩链温度的升高,游离-NCO 含量达到理论值的时间逐渐缩短。扩链反应时,预聚体上的-NCO和 DMPA 上-OH 及-COOH 均能发生反应,但-COOH 的反应活性比-OH 弱。扩链反应在低温下进行不仅能保证-OH 与-NCO 的交联反应,同时又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当反应体系温度过低时,反应速度缓慢,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当温度过高时,反应剧烈,会产生副反应,体系的黏度也会变大。选择扩链温度为75 ℃,反应时间120 min较适宜。
2.1.3 R值对WPU性能的影响
由表1 可以看到,随着R 值增大,极性基团增多,分子间的缠绕增加,不易分散,表现为表观黏度增大。预聚体中-NCO 的含量随着R值的增大而增多,在乳化时与水反应生成的聚脲也相应增多,而脲有很强的疏水性,它会使WPU中的亲水性成分含量下降,颗粒粘性变大,碰撞时容易发生粘连,导致乳液的稳定性下降。另一发面,随着R值的增大,乳液的外观由黄绿半透明变成浅黄不透明。在3 000 r/min的条件下离心10 min若无沉淀,可以认为该乳液可以稳定贮存半年。所以,当R=2时可以制得稳定的WPU乳液。
2.1.4 R值对WPU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随R值的增大,织物的透湿性减小,防水性增加。R值增大,-NCO基团增加,体系中的亲水性基团的比例减少,使得织物的透湿性减小,防水性增加。
2.1.5 DMPA用量对WPU性能的影响
实验发现,随着DMPA 用量的增加,乳液外观由黄绿不透明逐渐向黄色透明过渡,黏度逐渐增大,乳液稳定性增强,这表明乳液平均粒径随着DMPA 用量的增加而变小。随着DMPA 用量的增加,即WPU分子中的-COOH 增加,分子链的亲水性增强,平均粒径变小,颜色逐渐变浅,稳定性得到提高。反之,DMPA 含量太低,WPU的亲水性能不佳,不能很好地分散于水中制成稳定的乳液。从结构上分析,羧基与中和剂成盐后更能使WPU均匀地分散于水中,增加乳液的稳定性。
2.1.6 DMPA用量对WPU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
随DMPA用量的增加,织物的透湿量明显上升,但防水性下降。因为随DMPA用量增加,聚氨酯分子链上的-COOH增多,WPU胶膜的亲水性增强,水易被聚氨酯分子链上的亲水基团吸附和传递,从而导致WPU膜的透湿量上升,防水性下降。
2.1.7 中和度对WPU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随中和度增大,黏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稳定性基本不变,中和度100%较合适。
2.1.8 中和度对WPU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
由图5可知,静水压随着中和度的增加而增加,透湿量则随中和度的增加而减小。原因是三乙胺的用量增加,中和-COOH的量也就越多,所以整理后织物的静水压增加,而由于中和后WPU的结构更加紧密,故透湿量逐渐下降。
3 结论
优化的WPU合成工艺为:预聚温度55 ℃,预聚时间为60 min,扩链温度为75 ℃,扩链时间为120 min,R=2,DMPA用量为3%,中和度为100%,可以制得稳定的、性能优异的WPU乳液。
参考文献
[1]FLINGW著.涂层和层压纺织品[M].顾振亚,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5-68.
[2]张慧峰.epTFE膜气体透过和透湿行为的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3.
[3]周小红,王善元.防水透湿织物的加工及发展趋势[J].丝绸,2002(8):49.
[4]权衡.温度感应型织物防水透湿整理剂的研制及性能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5]徐培林,张淑琴.聚氨酯材料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