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慧
生本课堂,就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与传统的师本课堂相比,生本课堂更注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并且将学习者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具体的发展或者发展潜力作为积极追求的目标。应该说,这就是学习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发展;因为从本质上讲,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将要改变的主要是学习者自身而非主要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真正学习活动的常态。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如何落实“生本”这样的先进理念呢?
一、尊重学习自身的规律,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任何学习知识或者技能的形成,说到底,都是学习者自身渴望并孜孜以求、不断历练的结果,它永远不可能主动地撞到“懒汉”的怀抱,也就是说“守株待兔”似的的美梦永远都不会在科学的殿堂里发生。那么,就是说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对待某种知识或技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从主观上渴望拥有的学习者自身,其他以外的任何人或者类似的条件都是帮助罢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大力提倡努力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兴趣,努力开掘其学习的原动力,积极鼓励并且竭尽全力地帮助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原因。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组织一切学习活动之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認真调查学情,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学情,即学习者对所学到底知道多少,有没有类似的生活积淀或者情感积淀,或者类似的学习经验,对所学到底持有什么目的,对待所学有着怎样的兴趣等等。在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之前,我们充分把握这些,就是落实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是为生的生存发展负责的具体表现。比如,有个老师在组织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前这样做的:
第一,问卷(小纸条)调查:你能说出把字写好、写对的好处吗?
第二,向你最要好的同学讲一讲为什么要学习汉字。
第三,回家之后与父母交流一下怎样才能认识更多的汉字。
三个问题,很简单,但是都是让学习者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的,这里没有老师的灌输与强行干预。尽管低年级的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还知之甚少,甚或根本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他们毕竟参与了。这就是简单的以生为本,就是真正的尊重学习规律;因为学习汉字的是他们而非我们老师。试想,如果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所思考,甚至有所体验,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中还用我们老师强调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吗?还用担心学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不足吗?
二、改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事实上,并非我们教师或者学生不懂得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定是学习者,而是受几千年来的传统影响,我们一直错误地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颠之不破的真理,因而习惯于以师自居,甚至好为人师。岂不知任何学习活动包括那些传统的某种技能习得过程中的师徒关系,其主体都始终是学习自身而非“师傅”。能够带出高徒的“师傅”也不是代替徒儿学习的,一定是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科学帮带的;否则,别说培养出高徒了,就是自身的那点水平与能力天长日久也会退化的。所以说,面对新的形势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也必须要改革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改变学习方式,主要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那种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成在我们教师的引领帮助下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方式里,学习者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始终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而最终受益的是他们自身。例如,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将相和》一定要大讲特讲廉颇和蔺相如两人身上所表现的精神品质,甚至旁征博引地讲。讲是讲了,但学生到底受益多少呢?谁都说不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老师这样处理:
请聪明的你充分发挥想像,动笔写一写“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相见后,彼此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非常感兴趣,迅速动笔写作。在学生独学后,老师说:“我知道大家各个是讲故事的高手,我讲不过大家,但是我乐意欣赏并分享你们写的故事。那么,请你们首先讲给小组内同学听,然后小组推荐出你们组里最好的讲给老师听。记住呦,老师听完后还会奖励你们小组的。”接下来的课堂上,主体真正成为学生了,老师想武断地干预都不可能了。当然,思想尚单纯、知识尚肤浅的小学生可能还不能准确把握住这两个人的思想品质,但是,只要他们能够分析挖掘出一点也好呀。要知道,这才是他们自己学来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才是和谐的。
此外,和谐的课堂一定是愉快的,整个学习过程紧密但不紧张,学习内容充实但不零散。从学习者的心理感受来讲,在和谐的课堂上,学习者的身心是愉悦的,情绪是高昂的,而且对所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在和谐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甚至学习者与环境之间都达到了高度和谐,彼此关系融洽,彼此促进、发展。当然,生本课堂上的和谐其核心还是学习者自身的和谐发展,包括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情感体验的可持续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