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瑶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是花未眠的美学;木心说,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这是爱恨交杂的美学;刘克襄说,从一座菜市场观窥城市,我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认识,勾勒一个城镇核心的绿色地图,这是他的生活的、绿色的美学。
然后,所有美学都落脚于菜市场。《男人的菜市场》恐怕就是这独创美学的集散地,发散自然、健康、乡土和深情的气息。仅仅用一个“美”字是形容不完的,必须是一本书,图文并茂,才足够表达一个男人对菜市场的美的感悟。
菜市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逛法,比如韩良忆,身兼旅行者、美食家和主妇,一本《在欧洲,逛市集》看得人嘴馋又心痒,蠢蠢欲动,而刘克襄则以“自然观察员”、较真的消费者和环保人士的态度“走逛”台湾的菜市场。在《男人的菜市场》中,他“定调菜市场为地方信息中心,但更视其为展现生机和危机的生态环境市场”——让人不由得反省:自己对粮蔬瓜果的态度是不是太轻慢了点。
菜市场给人的印象一向是脏乱差,小摊贩们撤离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若你随着刘克襄的脚步逛市场的话,哇,那将是你从未涉足过的新天地。不是你不曾去过,而是你未曾留意。这是多么好的生活慰藉,原来世间尚有美妙来得这么容易。
刘克襄是个工工整整做功课的人,号称“自然观察解说员”的他,对于细腻有着信手拈来的诚意。他的市场笔记里详细地记录了市场的名字、地点、周遭的景色,甚至还包括市场里最擅长出售的蔬菜和百年的美食老店,以及与菜农们的攀谈对话。最贴心的是那一张张彩绘的手工地图,路街分明,还不忘在街头巷尾画上“罗东盐水鸡”、“木栅水煎包”和“卤肉饭”的图标。刘克襄在《市场的走访》的入学篇《木栅菜市场》的结尾总结道:我享受这样的买菜生活。
如果把逛菜市场单纯地当作看风景似的闲逛,那么你恐怕要永远留在菜市场美学的入门级了。逛,是为了什么?选择食材啊!在《食材的意见》里读到《我的稻米主张》、《我的麦子乡愁》和《我的花生情结》时,不禁让人对“食材”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敬意。
好的食材充满了农家的诚意、老天的爱意,还有人类世代绵延的求生基本理念:自然、纯净、健康。这些我们都市人久违的字眼仍然生长在乡间,绿的仍绿,红的仍红。所谓的商品经济硬是要改变食材生长的轨迹,让它们变成绿的更绿,红的益红。除了讨到我们的眼前欢喜,对健康毫无益处。了解食材的前生今世,我们才能更惬意地逛菜市场,去邂逅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农家。就像刘克襄说的,“这大概也是吾辈坚持的生活况味吧。”
刘克襄说,“这本书的写作内容,或许即可当作一座菜市场。菜市场里有各类型的老师,我像一个爱发问的孩子,不断地提出困惑,想要知道答案。”他从市场的走访、食材的意见、时蔬的采风、水果的身世、小吃的启发等五个方面去认知和思考,希望在那儿获得的启发。
刘克襄将传统菜市场看做动态的地方生活博物馆。从细微之处探究,逐渐堆叠一个乡镇风土的认识,地方菜市场的特质。同时,菜市场不只是买卖的所在,也有物产起落的提点。不少食物的内容随着生活形态的转变,合成物、添加物的发达,早已悄然演化。从自己家庭日常的饮食,追溯到市场贩售的情境,甚至源头的生产者。在食材递嬗的历程中,他体悟到风土的脉动,也欣见改革力量的兴起。
刘克襄认为走逛菜市场,绝对不能忽视一个小农的蹲坐。他们摆售自己栽种的任何物产,很可能是即将消逝的,或者外来新种的,或许提示一下不曾设想的饮食方法。而每个年代推陈出新的果物,都有其时代风味,反映当时的味蕾偏好、饮食观念。不再获得青睐的老旧水果,不等于劣等之物,相对地,面对现下的主流,丰硕而甜美的水果,或许得多些审慎。菜市场内的小吃,自有其美学层次,自有属于美食意见的丰富天地。但这些食材背后常有另一风土的隐喻,呼应当地生活的状况,甚而精彩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
“从一蔬一果一小吃,唤醒食物与风土的温暖回忆”,刘克襄的菜市场美学当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