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慧丽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学生和教师均存在问题。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施,应做到反复朗读悟内涵,对照比较拓思维,情感共鸣明深义。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瓶颈,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领地。面对文言文这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体,学生和老师都深感灼心。一方面是高考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一方面是学生的厌恶心理,教什么学什么。结果是,高中语文教师讲得精疲力尽,学生却学得无味,仅靠机械记忆来完成文言文的学习,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在这种倍感艰难的困境中,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减轻老师的压力,成为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将有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果即有“好的结果、作用和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获得共同的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即是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换句话说,“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学低效问题分析
纵观高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学生和教师均存在问题。
(一)学生问题分析
文言是古代书面语言,它远离我们的时代,文言文读起来拗口,特别是上古的语言系统更是古奥难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征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不同,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有脱离实际语境的陌生感,觉得困难重重。文言文不易记忆,不好理解,试题难做。学生感觉学习障碍太多。高考题不考书本上的原文,实用性不大,缺乏表达与交流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以翻译为终极目标,甚至出现教师念译文、学生抄译文、考试译文的现象。这种机械的教学的训练方法,不仅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教学目的无缘。
(二)教师的问题分析
文言文素养是高中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中重要部分。然而,从实际的教学现况来看,文言文教学工作让教师头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投入精力相当大,但效果平平。
1.教学法单一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但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上,教学方法必然是灌注式的讲解为主,题海战术是主要练习形式。教学套路更是模式化到了极致。学生毫无学习的内趋力与兴趣,完全是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背,是用极其功利和被动的去接受学习。
2.教学目标错位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目标定位几乎是如出一辙,让学生掌握每一个文言实词的确切意义,弄清每一种文言句式的用法,翻译句子,讲解思想内容,老师们的核心目标是寻求文本翻译的精确理解,讲课时一字一句绝不马虎。因此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成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
3.见言不见文
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
三、幾点建议
(一)反复朗读悟内涵
对高中学生而言,一篇新的课文往往会给高中学生一种新异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新异感受,并学会利用它,将高中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转移到对新的课文的整体理解与感悟上来。古代文人墨客对于如何读书的见解很多,也很精辟。虽然辛苦、费力,可是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全靠自己的读,不是靠老师等其他人来讲,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借鉴。
(二)对照比较拓思维
对照比较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运用此种方法能够帮助高中学生不断拓宽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不断积极思考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获得准确透彻的理解。在教学文言文《项羽之死》时,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回顾一下过去所学过的《鸿门宴》一文,接着将这两篇课文前后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物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前后对比,自然就加深了对该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情感共鸣明深义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常常将文言文教学之重点定位在疏通文言文课文中的字与词上,结果使文言文教学变了味,成了识字课或者高中古汉语知识课。笔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体会,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采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熟悉课文,深入挖掘课文中作者隐藏的内在情感,并且要不局限于教学参考资料与教师的思维,而是要大胆创新,不断去开拓属于学生自己的空间。当学生有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才能与文章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深入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深义。
参考文献:
[1]王国利.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3,(2).
[2]周 茜.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