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走出尼西

2014-04-29 22:58龚玥
农家书屋 2014年4期
关键词:尼西大宇黑陶

龚玥

从香格里拉前往德钦县的途中,会路过一个深山峡谷。峡谷的开阔处是高山牧场,汤堆村便在牧场边上。

这是尼西行政村辖下的一个不大的藏族村庄,与尼西其他村庄一样,汤堆村的村民除了放牧与务农外,还从事黑陶制作,这里的制陶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黑陶便被藏民用来制作祭祀祖先、供奉神灵的器皿。

现在,古老的黑陶器皿在汤堆村及附近村庄的藏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得到广泛应用。

走下祭坛的尼西黑陶

2010年,朱哲琴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之邀,发起“世界看见” 计划。在诸多少数民族地区寻访传统工艺,并联合新锐设计师与这些地区的传统工艺师傅合作,共同开拓新的产业,为传统的工艺传承寻找新的思路和产品研发推广。

藏族黑陶原本是用于祭祀。在藏族人的生活中,祭祀祖先和神灵是重要的生活内容,因而祭祀的器具非常讲究。木制器皿因易生蛀虫而不适宜用于祭祀,而金属器皿,除了金、银和铜外,其他金属因易生锈而鲜有用作祭祀器皿的。

于是崇尚黑色的古代藏人大量使用黑陶制作祭祀用具。大多数贵族家庭也喜欢使用铜和黑陶制作日常用品,如铜勺、铜碗、铜香炉、黑陶锅、黑陶香炉、黑陶钵等。

在香格里拉的藏族农牧民的信仰与日常生活中,黑陶点据了重要的地位。

香格里拉的藏族农牧民,每天的生活是从第一柱香开始的,黑陶香炉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

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阶层观念被打破,在人人平等的新时期,原本仅为贵族使用的黑陶渐渐渐进入普通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因黑陶的普及,黑陶也从贵族家的神坛走进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作黑陶的技艺从此得以延续与普及,制陶艺人的收入也大为改善。

汤堆的早晨

夏天,汤堆村,天刚蒙蒙亮。黑陶制作艺人扎西培楚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洗漱之后,在经堂里点上香,白烟袅袅升起。

扎西培楚在四溢的草药香味中诵经。这是汤堆村大多数藏族家庭男主人每天必做的第一件事。

在行礼供水后,太阳升起,阳光洒进院子。扎西培楚抱起供在佛像前方正中矮柜上香炉,下到二楼的火塘边。香炉是黑土陶制成的,供在佛像面前,佑护家人。

不论是汤堆村还是整个香格里拉地区,大多数人的家中都有这样的黑陶香炉。扎西培楚的妻子卓玛正在给火塘添火。扎西从火塘边的抽屉里取了一些松香木,在火塘中取了一块带着星火的炭木,和松香木一起埋在香炉灰中。

很快,一股松香味飘散而出。恭敬地放回香炉后,扎西又从火塘中取了一根燃烧着的松木,到露台的大香炉中,煨桑,敬拜天地。

晨光中,香炉升起白烟。远远看去,汤堆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露台升起白烟。汤堆村在烟与雾的笼罩中若隐若现。

扎西培楚的妻子卓玛在火塘边煮酥油茶,火堆边放着一个黑陶奶茶罐。木炭灰烬煨热奶茶罐里的茶汤。奶茶罐是藏民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实用也是奶茶罐得以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尼西黑陶的生命力所在。

喝完酥油茶,吃完粑粑,扎西培楚来到位于家里二楼的工作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将在这里一直忙到下午,然后重返火塘边,用黑陶奶茶罐煮下午茶。

尼西陶艺的新挑战

黑陶的塑形、抛光都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制作黑陶的陶土来自离汤堆村不远的深山里。泥料由采泥工沿用传统的开采方式采得。这是一个缓慢的开采过程,全程依靠人力与牲畜。

暗红色的泥料被制成陶器并烧制之后会变成乌黑发亮的陶器,这种独特的黑色是汤堆陶器的最大特点。做好的红土坯放在松木柴火上烧造,然后用松木屑烧出的烟把陶体熏成黑色。

扎西培楚做陶的手艺是和姐夫格玛定主学的,格玛定主是尼西土陶世家第六代传人,家族做陶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在尼西,做陶手艺最高的两位老人分别是格玛定主和孙诺七林这两位师兄弟。

格玛定主和孙诺七林学艺时,整个村子仅有五六个老人会做陶,按汤堆村的规矩,每个人都能学做黑陶,不存在什么不可相传的技术秘密。在外界的推动下,村里人渐渐发现了黑陶的价值,学习做陶的人多了起来。

现在村里能做黑陶的村民大都是格玛定主和孙诺七林的徒弟。尼西汤堆村地少人多,村里人因为有了这项祖传的手艺,最困难的时候用黑陶换酥油茶、青稞,也能勉强度日。

而今,尼西黑陶已经跨出国门,销往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但是传统黑陶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个在香格里拉开西藏艺术品商店的美国人找扎西订了些土陶作品。美国人的要求很高,虽然都是小件,但这些器型在扎西这些藏人的生活里从来不曾使用过,他不熟悉,比如用于扎餐巾的陶器或点蜡烛的陶器。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扎西培楚最终走出尼西,去外面的世界学习新的技艺。他先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学研习最先进的制陶技术,又去景德镇观摩陶瓷的制作工艺,并到美国考察,向美国的制陶艺人学习如何将陶器由生活用品变成艺术品。

美国之行,扎西学看到了更为广阔的陶艺天地。回到汤堆村的扎西培楚开始思考尼西黑陶的明天,这在当时的汤堆村人看来,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

国外的订单慢慢多了起来。对扎西的黑陶不论在器型、手法还是工艺上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扎西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陶器必须独一无二。

扎西发现,这些来自西方的客商看中的是尼西黑陶的历史,他们更希望利用扎西的手艺为他们制作一些适合西方审美的工艺品或艺术品。

随着国外订单的增多,汤堆村甚至尼西村的制陶人都开始考虑如何突破传统的束缚,赋予尼西黑陶新的生命,并让黑陶走出藏区,由生活器皿变成工艺品甚至艺术品。

尼西的制陶人对于黑陶的未来开始了一轮新的思考与尝试。

何去何从

就在传承与当代相对割裂、许多民族手工艺濒临失传之时,朱哲琴的“世界看见”亲善行动集结成了一股力量,通过传统传承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的手段,重振中国民艺之美,让民艺真正回归当代人身边。

台湾设计师石大宇作为“世界看见”受邀设计师到尼西采风,考察黑陶的制作工艺和手法,并帮助当地手工艺人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石大宇一直致力与将传统工艺、传统素材和现代设计结合,碰撞出新产品的设计思路。他曾在2007、2008年担任“yii”计划创意总监,该计划希望运用“设计力”保存并发展传统手工艺。

他结合传统竹材质设计出了竹椅“椅琴剑”,又从武夷岩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竹筛编织技艺产生灵感,设计出“屏七贤“屏风。这些新的设计给予传统材料毛竹以新生命,挽救了台湾已趋没落的竹产业。

石大宇在尼西和黑陶手艺师傅一起探讨黑陶的制作工艺和步骤。他发现,尼西黑陶的烧制工艺相对落后,因为烧制时用的是堆柴,所以温度不够,导致黑陶制品的硬度不够,影响了黑陶制品的使用范围。

因此,石大宇认为只要造一座柴窑,黑陶制品的质量就能提高。但是,现在尼西的陶艺人尚无力建造柴窑。

石大宇希望为尼西黑陶找到新的市场,他首先想到的是,结合香格里拉刚刚起步的旅游产业制作黑陶器皿,如果香格里拉的酒店能够使用尼西黑陶的器皿,那么就将带动整个尼西黑陶制品的生产。

石大宇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汲取设计灵感,设计了一组适合酒店使用的产品。比如“酥金松水塘”洗脸台组,该组合融入了陶、铜、木三种材质,洗脸盆造型状似尼西的黑陶火塘,铜制的水龙头以酥油茶罐为原型,打开水龙头,仿佛清澈的泉水从金黄的酥油茶罐中倾泻而下。而尼西村民堆摆柴薪的造型则成为石大宇设计“赞松”茶盘滤水器的灵感来源。

石大宇希望,在新与旧之前,尼西制陶人能保留传统的工艺与造型,并融入更多的本土元素,以此推动黑陶传统工艺与当地经济产生互动。

猜你喜欢
尼西大宇黑陶
小蘑菇
童年饼干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简论龙山黑陶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形影不离
借你一张脸
结缘黑陶,难却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