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营销经验和教训,至今依然有用
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营销理论和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深度分销。深度分销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幅员辽阔,人口密集,市场是立体的,渠道高度分散。要想实现高效率的深度分销体系,只能自己做,掌控终端,控制货物流动的最后一个小闸口,把这个闸口控制住。如今,垂直可靠的渠道体系是我们主流品牌的基础。
这个做法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没有。比如饲料品牌“双胞胎”,最近几年快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猪饲料企业,借助这个模式依然做成了全球第一。
随后,中国市场上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大卖场崛起。比如苏宁、国美崛起,比如家乐福、沃尔玛的扩张。原来处于弱势的渠道,伴随着规模扩张,地位改变,开始倒逼上游制造业。
制造企業怎么办?
于是诞生了“平衡型渠道体系”。比如对家电企业来说,要不要跟苏宁合作?肯定要合作,不合作可能失去未来。但只与大卖场合作,又可能失去三、四、五线市场,怎么办?
平衡,一边与苏宁、国美签协议,一边在农村市场建专卖店,同时还向建材市场等渠道渗透,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市场格局。
21世纪以来,营销界最大的事情就是电商来了,这曾经让传统企业困惑不已。电商扁平价值链,凭借价格优势,以融资型的经营模式(敢烧钱),形成顾客规模,以此发挥平台价值。因为聚合,所以收益。
我们再来看看,过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
比如方便面行业,纯粹规模导向、竞争导向,扩大规模,把别人干掉,结果却是全行业下滑。
比如白酒行业,概念层出不穷,却没有清晰的价值诉求,从来没有告诉消费者为何值得消费,结果是腐败程度决定销量水平,腐败打击程度决定销量下滑幅度。
再如文化文具类行业,对消费新生代的漠视,导致几十年也没有做出有文化/情感附加值的产品来。
总之,历史给我们的最大的教训是,我们对于时代潮流缺乏敏感度,我们过去对顾客需求的把握太懒惰了,导致时代变化太快的时候,我们被动焦虑。
展望一下未来
中国社会结构是细分化和复杂化的。细分人群越来越多,你去看一个互联网各种部落,各种论坛,就能了解了。未来做特大规模的市场越来越困难了,更好的思路是做一个密集市场,一个真正的细分人群。
我们生活在物理空间,但是未来就是既生活在物理空间也生活在虚拟空间,相互不能替代。
未来的营销主流,一定无法脱离这几个层面:社群、社交网络、特定人群、细分市场、线上线下、基于互联网定制,开放价值链和组织边界,开创价值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准营销,云结构下的服务和运营。“大数据”和“云”就是大资源池子,基础就是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