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军
31. 马寅初
一、生平介绍
马寅初(1882-1982),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县浦口镇。1899年,进入上海“育英书馆”,成绩年年班上第一。19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06年,被送往美国公费留学,先入耶鲁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撰写的论文《纽约市的财政》,轰动了当时美国的财政界和经济界,被哥伦比亚大学列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
怀着“强国富民”的理想支持进步,崇尚革新,声明“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经济人才的培养,著书立说。他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著名学者。1927年到1937年,马寅初南下浙江、南京、上海,以财政经济专家身份,参与财政经济问题的研究,寻找症结的所在,谋求解决的办法,全力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1937年到1945年,继续以财政经济专家身份研究中国的财政经济。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中国银行论》《中国关税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等。
二、教育思想
马寅初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六十多年,桃李满天下。他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订,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有着独到见解,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确定办学方针。马寅初认为,学校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有高度的政治水平的人才。要注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作为动力。
(2)注重培养师资。学校是育人场所,各部门都应“以教学为中心、学校一切工作均应以保证教学为目的”“一切部门的工作都要服务于教学”。他提出着重“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认为“师资的培养与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基本问题”。他在北大职工中发起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认识,树立正确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学习运动。
(3)教学科研并重,提高教学质量。马寅初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应该是综合大学的首要工作之一,它和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师资、提高科学水平都有直接和密切的关系。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丰富教学内容。一所大学,不把科学水平提高,在学术上就不能有创造性的贡献,也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他的带动下,北大掀起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新高潮,率先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随即许多高校都提出要成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建设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
(4)反对照本宣科,改进教学方法。马寅初认为,要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力改进。为改进教学方法,马寅初提出了一些措施,主要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学习运用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连贯性、可接受性等原则;经常总结经验,举行各种不同的经验交流会,以群众自己创造的经验来教育群众;采取试教、公开课、教员互相听课等办法,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扬集体互助精神,研究教学方法,推广优点,改正缺点;经常注意并检查教学效果;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5)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学风问题上,马寅初强调,中国的教育一定有中国的特点,改革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反对学生死读书,要重视实践,学以致用。他主张把“理论联系实际与重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学究讲授,反对“厚古薄今”和“厚外薄中”。在教学上、学术上,要有创造性,学生要勤于思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必须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