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2014-04-29 00:44:03孙尘心
中国文艺家 2014年10期
关键词:焉耆县政府花儿

孙尘心

“花儿”这种在西北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艺术性成为民俗学、音乐学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花儿”属于弱势的文化形态,地域局限性强,大众接受度非常低。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社会各界对民族艺术瑰宝逐渐重视,“花儿”日益成为颇具潜力的文化资源。

一、“花儿”的研究现状

1.“花儿”的艺术特征。“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宁夏、新疆及青海西北四省,为多民族共享,是西部民歌中最具标志性的口承文艺,具有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花儿”艺术特征明显,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曲牌固定歌词即兴,内容多样,以情歌为主,兼有反映现实生活或具有讽刺性。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较自由,对唱形式居多。例如,著名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在自由的节奏中,用高亢悠长的曲调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2.“花儿”的理论研究现状。郝苏民从人类学角度阐释“花儿”与文化植被的关系。薛忠以“花儿会”为例分析了其流失原因,并呼吁对“花儿”的文化保护。赵宗福基于学理层面要求学者深入“花儿”存活的文化传统实际,解密花儿的传播规律,挖掘不同民族、地区的“花儿”演唱风格。多年的理论研究为“花儿”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笔者统计了国内“花儿”的学术著作有90多部,张亚雄的《花儿集》开创了“花儿”研究的先河。其后有屈文焜、郗慧民、魏泉鸣等重要研究学者,集中于“花儿”的文化研究、比较研究、音乐人类学、文学、美学等学科角度。这些学术研究,在对“花儿”这一极具民族性的文化形态进行剖析同时,也推动了“花儿”的艺术传承与理论高度;将中华民族音乐的“西北支脉”疏通、发展。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科学体系。

3.“花儿”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花儿”受到当地政府、民间人士、文化学者等多机构多方面的保护。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手段、财政拨款等措施提供保护,如组织专人搜集曲目、建立“花儿”曲库;开办周期性比赛、巡演,促进“花儿”在当地的传播的活跃性;积极开发“花儿”作为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推动“花儿”的对外传播,提升其知名度与文化价值;等等。民间艺人、民俗研究者、“花儿”爱好者不断发挥着作为“花儿”口口相传的载体,不断发掘“花儿”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张力,丰富“花儿”的时代性特征,反复演绎、创新“花儿”的新曲目,促使“花儿”作为西北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的瑰宝仍不断绽放着新的艺术生命。文化学者、音乐研究者通过从艺术形式到文化内核的理论研究,逐渐描画出“花儿”艺术的理论边界,探寻其文化根源,求问其发展方向,使得“花儿”艺术不断探索着新的艺术内涵。社会各界对“花儿”文化的重视、保护与发扬,使得“花儿”历久弥新,不断传承。

二、“花儿”在焉耆地区的保护与传承

焉耆“花儿”被当地回族人民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焉耆“花儿”宛转悠扬,热情奔放,引人入胜。近年来,焉耆县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保护和传承“花儿”艺术。

1.建立曲库,重整文化资源。焉耆县政府从2005年开始就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不但按期进行“花儿”田野调查,收集民间艺术家创作的“花儿”,整理成乐谱。“白牡丹令”、“黑眼睛令”、“尕马儿令”、“溜溜儿山令”、“黄花姐令”、“二梅花令”等曲牌都是在深度调查的过程中,被挖掘整理出来的。此外,焉耆县政府建立了焉耆民间“花儿”曲库。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音频、视频、曲谱文件,通过新媒体手段促进焉耆“花儿”的走出焉耆。

2.组织比赛、巡演,增强“花儿”艺术的活跃性。焉耆县政府每年举办焉耆花儿会,是当地的文化盛会,歌手们不分民族同台竞技,最终角逐选出“花儿王”。“花儿王”享有较高的社会文化地位,接受媒体的大量报道。此外,焉耆县艺术团通过在全疆的巡回演出,吸引各地群众、专业歌手参加花儿会,每年的花儿会高手云集,已成为焉耆县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往。2012年,笔者曾前往焉耆县花儿乡永宁镇,考察一年一度的焉耆县花儿会。专业组“花儿王”寇红,业余组“花儿王”严冬花,她们声音甜美,委婉动听,演唱行云流水,极具表现力,分别以《大眼睛令》《尕妹是牡丹花中王》这两首经典作品,打动观众和评委,一举拿下“花儿王”称号。

3.政府政策支持。在马成海主编的《开都河——新疆延期回族花儿精选》一书中,通过韩斗、马凤岐、谭林坤等人的收集整理,收录了近200首民间花儿歌曲的曲谱,其中有50多首,为后期创作的以焉耆为主题的花儿歌曲。焉耆政府不但對“花儿”提出了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文化的保护方式,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例如《传承人管理办法》、《花儿传承保护发展的办法》等文件,从政府的角度做出一些行动。除此之外,焉者县政府还拿出大量的经费,成立焉耆花儿艺术团和艺术队,成立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大量出版焉耆花儿的电子音像和图书乐谱,还进行改建乡镇文化站。通过这些努力,焉耆县永宁镇也被新疆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回族)之乡”。

目前,焉耆县政府对新疆焉耆“花儿”艺术的保护已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首先,县政府每年出资10万元的专项资金,这笔资金对于焉耆“花儿”的田野调查以及保护传承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同时,每年政府都是评选“花儿”传承人,那些对焉耆“花儿”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们会得到政府的关注以及奖励,这是对于艺术家最大的肯定也是鼓励他们更多的进行“花儿”传播及传承。同时,还创编了《开都河畔花儿艳》、《凯歌声中的焉耆》、《花儿与少年》等大型回族舞蹈,在原有的回民音乐元素中,加入现代的配器,并融入舞蹈,繁荣和发展了“花儿”文化。不仅如此,还受邀马来西亚等地,将焉耆的回族“花儿”传向世界。焉耆的“花儿”在大量的挖掘和传播过程中,不断的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学习和传唱,逐步形成了以特色文化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塑造群众。

三、结语

纵观“花儿”这一民族性、原生态的民歌艺术多年来的发展、研究、挖掘成果。笔者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其特征鲜明化,将文化研究与经济价值做巧妙的结合、创新。利用旅游行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将文化的遗珠擦亮,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找到艺术发展的新突破点。让文化遗产绽放新的艺术生命。文化保护并不是“花儿”艺术的终点,而是西北民族、艺术文化自我发现、自我追问的求根之旅的起点。(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焉耆县政府花儿
红色记忆:国家博物馆藏“衡水县政府印”
鸡泽县人大常委会 对县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监督工作评议
亲近不得的花儿
大灰狼(2019年3期)2019-04-02 17:39:06
县政府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析
一律作废
决策(2017年9期)2017-09-30 00:12:28
焉耆北渠村采风(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1
春天的花儿
娃娃画报(2016年3期)2016-04-05 19:35:04
把“花儿”留下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地震地质(2015年3期)2015-12-25 03:29:14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