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自然·厚德·个性

2014-04-29 00:44翁永兴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4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

翁永兴

摘要:在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中,苏州相城区实验中学建构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教育文明相融合的“尚德教育”。在“尚德教育”中,“尚德”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生活品质,也是一种教育境界。“尚德教育”主张学校教育要“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从而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立德树人”目标。“尚德教育”具有遵循本心、顺应规律、勇于担当、养性励行等理念特征。

关键词:苏州市相城区实验中学;尚德教育;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14-05

“尚德教育”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为基本的教育观和方法论。“尚德教育”中,“尚德”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生活品质,也是一种教育境界。

“尚德教育”以“德”文化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期望构建一种遵循师生本心,顺乎自然(规律)的教育教学境界,从而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现代“立德树人”境界。

在“尚德教育”中,“尚”即尊崇、崇尚;“德”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因此,“尚德教育”有四个基本特质:“本心”“自然”“厚德”“个性”。

一、“尚德教育”是遵循本心的教育

在“尚德教育”中,“本心”即师生的天性、天良,指先天具有的品质或者性情,也指在“尚德教育”中怀有的心愿、梦想。所谓“遵循本心”,是指开展“尚德教育”时,最大限度地遵循或者尊重师生的“本心”,较好地促进师生实现所怀有的良好心愿。

“尚德教育”中,“遵循本心”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国学大师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1]所以,“遵循本心”的教育理念也是基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的。

但“遵循本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以生为本”,——虽然“以生为本”获得了诸多教育者的认同。因为“遵循本心”若指向教育活动中的任何一方,“尚德教育”就难以取得和谐一致的发展愿景,就难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发展。所以,“尚德教育”境界中,“遵循本心”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学习“本心”得到发展。在“尚德教育”中,就课堂教学环节来说,至少应该遵循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教师在尚德教育中尊重学生的天性施教,学生得到适宜“本心”的自然而快速的发展;而教师自身也因为施教而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愿景或者学校主张的教学梦想,学生也一样。所以,单从教师层面来说,“尚德教育”至少应该呈现出两种“遵循本心”的态势:因“心”施教和教“心”相长。

“尚德教育”强调从整体上即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上共同落实“遵循本心”的理念。如苏州市教育局出台“教学七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考核学生,认真组织课外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自学等,无疑给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师开展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教学七认真”的实施,无疑仅指向一方。对于“教学七认真”制度的实施,我校经历了这样的历程:

学校首先组织全体老师就“优秀学校办学”展开了大讨论,大家认识到,学校“优秀”首先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一流、学生素质的一流、学校文化的一流;在“优秀教师教学品质”的大讨论中,大家认识到,优秀教师具有认真的品质、认真的行动、认真的自我反思、认真的业务提升等品质。这两个层面的讨论,无疑指向了“教学七认真”的精神,为实施“教学七认真”奠定了“本心”基础。

从施教的层面看,“遵循本心”仅仅关注了教师层面、管理层面的“本心”,还是有缺陷的。因此,在讨论了“优秀学校办学”和“优秀教师教学品质”以后,学校又组织了“优秀生学习品质”的大讨论,从班级主题班会到学校优秀学生座谈会,再到对国外优秀中学生访谈,我们提取了中外“优秀生学习品质”中的“学”元素,即“尚德七‘学”,即超前的学、主动的学、认真的学、交流的学、针对薄弱的学、计划的学、自信的学。这样,我们从“尚德教育”的基本理念之“遵循本心”的整体理解出发,建构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综合发展的崭新体系。既较好地贯彻了苏州市教育局关于“教学七认真”的精神,又融入了尚德教育的和谐理念。因此,“教学七认真”、“尚德七‘学”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已经变成真正“遵循本心”的教育教学常识。

“尚德教育”有着鲜明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每每强调教育活动“关注方”的多层性,“受益方”的多面性,从而让师生得到共同的关注与发展。比如2013年11月28日,天气转冷,天暗较早,早晚气温变化较大……季节呈现微小的变化。有的学校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要求班主任控制好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提醒学生路上注意安全;注意班级和宿舍卫生,尽量预防季节性感冒、发烧等现象;注意日常健身活动,加强大课间锻炼,注意大课间活动的有序进行……类似这样的“小事”,从学生层面来说,这确实也是“遵循本心”的教育。但“同一事件”中,怎样把“遵循本心”在教师层面的事情做好呢?“季节呈现微小的变化”仅仅涉及学生的出行安全及身体健康么?教务、总务、校办等部门要不要“遵循本心”地做好教育教学时间、行为与节奏的调整?学校领导要不要提醒、呵护一下教师们,让他们调整好出行与穿着?因此,在“尚德教育”中,“遵循本心”至少应该是遵循学生的本心、教师的本心和学校的本心。也就是说,“尚德教育”开展的遵循本心的教育,是着眼学校内部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观念,和谐观念。

二、“尚德教育”是顺应自然的教育

从“德”字原初意义来看,“德”义源于古代登山祭天活动,蕴含着先民对季节变迁、天地时令的认知,以引导天下以顺应天时,从而更好地生殖、化育万物。因此,“德”的原初意义是“顺乎自然”,不违背“天意”。在“尚德教育”中,“自然”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尚德教育”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教育规律,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依据的。

在“道家”的理念中,“自然”指的是自然的、客观的规律,“顺乎”就是遵循客观存在的规律。“顺乎自然”即是顺应规律。

“顺乎自然”,本是古代“养生”理念。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他在《养生主》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2]“缘督以为经”,说的是养生要顺着事物的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这里,庄子强调的“顺乎自然”,即顺乎人体的生理要求,不强行压制,也不汲汲追逐。所以,“庖丁解牛”后,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当然,“庖丁解牛”蕴含的“顺乎自然”还可作出多种引申。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洞察到事情的真相,掌握事物的自然规律,就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判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顺着“有间”而“游刃有余”,从而避开了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从生存角度看,一个人顺应自然而行,巧妙地避开种种生存障碍,——这是生存的大智慧。在“尚德教育”中,“顺乎自然”有其特定的内涵。“自然”即教育活动的规律、学科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教师自我发展的规律以及优秀学校内涵发展的规律。而这“顺乎”,就是适应、顺应、遵循、尊重。在“尚德教育”中,我们期望通过开展“顺乎”师生身心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校师生全面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上善若水。”在上述贯彻苏州市“教学七认真”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大讨论,无疑是“顺应”教师本心的一个铺垫,讨论的取向也更加指向苏州市教育局出台“教学七认真”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学校适时出台了“教学七认真”的具体要求,要求各学科备课组抓实集体备课活动,在常规管理中从细处落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注意关注学生动态,做好教学各环节的协调工作,以推动“尚德课堂”效益的整体提高。这样,“教学七认真”才是真正尊重教师本心的设计,才是真正变成“顺乎”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追求。

“尚德教育”是顺应自然的教育。在开展“尚德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强调开展学科教学设计要“顺乎自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更好地“顺乎”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需要,以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建构“尚德课堂”时,我们努力引导教师践行“尚德课堂”的“五德五顺”——

教师先研究课程目标、学情基础,后开展“德性”备课,确保顺乎课堂;学生先明学习追求、学习方法,后展开“德性”预习,确保顺乎教学;课堂上,教师先建构“德性”问题情境,后明确学习重心、重点和难点,确保顺乎学生;学生先开展“德性”文本研讨,后开展问题交流与探究,确保顺乎学习过程规律;课堂学习先生成“德性”体验,后走向理性的经验感悟与升华,确保顺乎知识生成规律。

上述“五德五顺”的核心词就是“顺乎”,就是引导教师“顺应个人追求”、“顺应学科规律”、“顺应学生心理”。在“尚德教育”中,我们希望全体教师本着“师者父母心”的责任意识,优化教学环节,从细处、实处入手,“顺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现代教育艺术规律中,“顺应”是最好的教育艺术,尊重、发展师生的“本心”是最生动的关键词!没有什么比“顺乎”师生“本心”更具有迷人的魔力,没有什么比顺乎自然的教育与学习更具有超凡的力量。

当然,“尚德教育”的“顺应自然”,更意味着学校办学哲学思想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顺乎师生发展的自然意愿;意味着教师应该在遵循本心开展教学时,顺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尚德教育”的“顺应自然”,意味着学生在遵循本心开展学习时,要顺乎自然地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还意味着学校“尚德文化”的建设应遵循学校教育改革的本心,顺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自然要求。因此,开展“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教育,是“尚德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尚德教育”是勇于担当的教育

“尚德”理念中,“厚德”即宽厚的德行,高尚的道德。在“尚德教育”中,我们更强调在“厚德” 基础上的“载物”,即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所以,“厚德载物”更多地指向用宽厚的德行、高尚的道德来“勇于担当”。也就是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尚德教育”的形象。

“勇于担当”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历史上不乏“勇于担当”的典型。中学教科书上,勇于担当的代表更是俯拾皆是。古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领袖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尚德教育”注重汲取中华文化传统上的勇于担当的杰出人物的精神,期望通过汲取杰出人物的“厚德”滋润师生,滋润校园,让校园之“德”更加厚实,让校园之“担当”更加坚定。

从哲学角度看,“厚德”是“载物”的基础,“厚德”才是“担当”的基石。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许多学校利用古今中外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宽阔学生视野,丰厚学生的美德,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开展“尚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学科更加注重用吴文化的“厚德”来滋养师生的德行。吴文化是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区域文化,是汉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吴文化中,“勇于担当”占有重要的篇章。从吴氏开氏始祖到奔吴的至德圣人泰伯,从回避王位的公子季札到春秋时建筑阖闾大城的伍子胥……吴文化中保留了大量的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质朴的传统精神……我们从汲取吴文化滋养的层面设计了“厚德”系列文化活动。如开设了校本课程《孙子文化》《走近公子季札》《阖闾大城》,让学生感受杰出人物在吴文化发展史上的担当。因此,“尚德教育”更多地立足于吴文化背景,汲取乡土精神发展校园勇于担当的品质。

“尚德教育”中,“勇于担当”的理念,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在“尚德教育”实践中,“勇于担当”精神的培养,不仅仅表现为理解传统、汲取乡土文化,更重要地表现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在师生的行动中。为此,学校设计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师生们围绕“尚德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活动流程,完善活动的决策、执行权和教师监督权,以更好地发展学生勇于担当的水平。如2014年春季,为开阔师生视野、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担当能力,学校师生分别前往吴江费孝通纪念馆和格林乡村乐园、常熟沙家浜风景区和上海欢乐谷进行感受“吴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师生设计实践方案,并给每位学生家长发出了《春游告家长书》,告知家长本次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学校层面,在综合师生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翔实的“吴文化”社会实践方案,号召全体师生在实践中勇于担当。“吴文化”追寻中,全体师生自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自主撰写考察日记,既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体验到惊险刺激的游戏,舒解了学习压力;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协调能力,又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师生之间的感情。

“勇于担当”的品性是在活动中生长的。“尚德教育”中,我们强调师生都应该具有丰富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储备。这样,当重大使命到来时,师生才能生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产生鲜明的责任行动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自信。“尚德教育”中强调的“担当”,是建立在“厚德”基础上的“担当”,是使命感持久的“担当”,是责任感强烈的“担当”。而从教师层面来说,“勇于担当”也指教师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生,使之成才。因此,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勇于担当”是立德树人教育境界中最鲜明的特征。

四、“尚德教育”是养性励行的教育

“养性励行”更主要的是涵养学生本性或者个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养性”被解释为“陶冶本性,修养心性”。[3]“励行”是我校实验楼上的题字,也是“尚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所谓“励行”,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做”、“做中学”。“养性励行”意为涵养个性以更好地创新行动。在“尚德教育”中,“养性励行”强调“养”之有素,方能厚积薄发。

“尚德教育”是“养性励行”的教育,立德树人是其重要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如何更好地涵养师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何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尚德教育”中,我们强调通过开展系列“养性励行”的生活教育,如在校园生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含量,增强现代文明生活仪礼教育,走出国门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等,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中华文化精神的底蕴、面向当代中国发展前景的“学生梦”和开放性的国际视野。

“尚德教育”是涵养性情,陶冶本性,修养心性的教育。现代学生当用什么内容涵养师生视野与眼光?2013年,学校确定的涵养主题是“国际视野与国际眼光”。为此,学校组织多名师生赴韩国参加交流活动。师生们感受了韩国的国家理念,体验了韩国的学校生活,增强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在韩国,师生们还参观了国立民俗博物馆、景福宫、青瓦台,参与了韩国高科技未来梦想之家、灾难体验馆、青少年修炼馆、天体观测室等活动。这次在国外的“厚德”之行,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得到了培养锻炼,现代、整洁、有序的韩国,极大地开拓了师生的视野。如果没有深入国外生活的“涵养”,没有对国外生活的真切感受,涵养师生国际视野与全球眼光则大打折扣。

在“尚德教育”中,仅仅靠教育的手段去告诉、去指引,学生的性情还不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只有用涵养、陶冶、浸润的方式,才能丰厚学生的道德学养,培育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了了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历史,学校团委利用班会课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追寻先辈足迹,奏响青春乐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观看《中国共青团历史》科教片。近40分钟的《中国共青团历史》,从共青团的初建、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改名的背景介绍等一路走来……如果真正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革命历史,珍惜美好生活,明确肩负责任,仅仅靠组织观看这一个项目,是达不到“养”的效果的。“养性励行”强调的是涵养学生的个性。而个性是在深度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

在观看了《中国共青团历史》科教片以后,我校团委带领师生阅读《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这里来》[4],写读书笔记,组织全体团员重温“入团宣誓”,在团支部之间开展“班级梦想之墙”评比和“七彩青春”五月诗歌朗诵等蕴含着共青团精神的教育活动,来深度涵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青团的思想情感,鼓励团员青年立足学校谱写“中国梦”的新篇章。因此,“尚德教育”更强调通过“厚养”、“深养”来提升个性品质的品位,以保持优秀个性品质的持久性、长期性。

“养性”之美,在于持久、有序的陶冶、涵养和训练。在涵养个性品质的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特点,在各个年级都提出了涵养性情,陶冶本性,修养心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并在学段之间依次递进。“尚德教育”强调从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脑活动特点、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发展阶段出发,充分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开展涵养个性品质教育,这样才能做到“尚德教育”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

在开展“养性励行”活动中,我们主张多给学生充足的感受时间、多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多给学生充沛的评判现场。如学校以“传承孙子文化瑰宝、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题,开展体会“孙子文化”精妙活动。学生们参加孙子文化培训,体验专家的真知灼见;唱响《孙武之歌》,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追寻兵圣古迹,感受孙子文化的魅力;撰写孙子文化黑板报,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开展“孙子之德”班队活动,领悟孙子文化的精髓等,师生们一方面是参与、参加、感受的主体,另一方面也是评判、表达、积淀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涵养的目的,才能达到培育个性的追求,才能为未来开展崭新的生活奠定生命的底色。因此,“尚德教育”更强调通过“厚养”、“深养”等方式来丰富、提升师生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从教育本质上来说,“尚德教育”是遵循本心的教育,是顺应自然的教育,是勇于担当的教育,也是养性励行的教育。“本心”“自然”(规律)、“厚德”“个性”是“尚德教育”四个重要的关键词。“尚德教育”各理念与特征间,有着鲜明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尚德教育”体系中,我们期望通过“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式的教育行动,师生自主、主动的追寻与涵养,从而走向“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立德树人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汪鸿雁.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这里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涉核项目邻避风险的基本特征、演化逻辑及防范策略
当代中国政治体法治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及基本特征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浅析疗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
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构件
中国电信业增长质量评价及其基本特征
论民主党派政治资源的内涵、构成体系与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