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向度

2014-04-29 00:44:03郭文良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技术

郭文良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的发展的科学操作和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对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的回答。技术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同的技术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标准,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的差异。对技术演进与人才培养模式变迁的关系进行历史与动态地考察,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视角。体现多元、观照个性、走向技术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03-04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知识更新与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对常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必然选择。技术作为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一部人类技术演进史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也是一部人才培养模式变迁史。因此,从技术向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在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概念,但其内涵和要素并没有得到明确而统一的界定。对其内涵与要素做出基本界定,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的逻辑前提。

形式逻辑给一个事物下定义的方式是:(事物的)定义=种差+邻近的属。据此,“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属,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需要对“模式”进行界定。中国古代以材料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模”。“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2]《汉语大词典》把“模式”解释为:“事物的标准样式。”[3]中国学者查有梁先生认为,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4]龚怡祖教授指出:“模式是位于经验与理论之间、目标与实践之间的那种知识系统。培养模式是以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既简约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据以进行有序的实际操作,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桥梁与媒介。”[5]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也有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的发展的科学操作和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对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的回答。与其他事物相比,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特点。

二、技术演进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作为教育历史演变在模式上的表现,具有多种研究视角。技术作为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启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一种模式之所以被设计或被选择出来,就在于它能够发挥有利的功效。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同时,技术又反作用于社会,它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着社会。探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变迁,需要从人才培养所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技术演进入手。

技术的历史演进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经历着量的渐进积累和质的变革,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有其不同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的形态也有所不同。[6]根据社会发展史的侧重点与技术自身的特征,可将技术分为原始时期、经验时期和科学时期。与技术分期相对应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这种变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上。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划分方式只是一种概括性的,不同阶段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继承性和并存性,并不是严格排斥的。上表只是突出不同技术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最显著特征,而不是唯一特征。

(一)直接取材于自然的技术阶段

直接取材于自然的技术阶段是技术的原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被看做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策略。最古老的教育是一种为适应自然、获得生存而进行的活动。教育的场所是大自然,教育者一般由年长者充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自然、获得生存,即培养自然人。自然人是一种接近自然、在自然中、为了适应自然而不断努力的人。教育内容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知识,如采集技能、狩猎技能等。这一时期的技术总是与人的生存需要相联系,生存技能的不断提升,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直接取材于自然的技术阶段,是人类对自然的基本认识、适应与改造,没有较多的加工成分,教育的内容也相对简单。

狩猎采集社会大都处在这一技术阶段。在技术的原始阶段,教育尚未成为社会的独立现象,它渗透于人的劳动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无形载体,是当时人类使用的一种最为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技术的原始阶段,年长者只能把一些生存技能物化在工具上、记忆在头脑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授给年轻人。在教育方法上,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开展简单的教育活动。

(二)凭借生活经验、简单加工的技术阶段

从直接取材于自然的技术发展到凭借生活经验、简单加工的技术,是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教育在这种技术飞跃中获得了巨大发展,尤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不断积累以及语言文字的不断丰富,独立的教育形态逐渐孕育而生。在这一技术阶段,教育内容主要是生活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教育更多地是为了增加人类的生活经验,并通过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实现理论知识的习得。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人,通过人的社会化,使得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习得是人们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方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生活经验、简单技术、《圣经》、史诗、儒家经典等。可以说,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服务于社会的,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对教育内容的变革。在这一技术阶段,教育内容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开始了向技术化转变的新阶段。

农业社会最能够反映这一技术阶段的特点。伴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师)和专门的育人场所(学校),这标志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在教育载体上,羊皮、竹简、纸张等成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对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方法上,大多是通过传统教育方式传递知识信息。传统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通过文字、书籍以及后来的印刷教材传递。在技术发展中,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字的保存与传递功能,进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正如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氏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7]由此可见,技术发展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技术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技术阶段

技术是需要知识的,但知识是有条件的。在经验知识时代,人们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总结经验,并把这些经验成功地用于方法和技术的改进,但这种知识是个别的、分散的和地方的。[8]从经验知识走向科学知识是知识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知识有一整套逻辑规则体系,具有间接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技术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时代,技术获得了空前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教育目的上,培养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成为教育的基本诉求。多元化的人是一种具有多种品质、多种能力的人,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个性化的人是在具备多种品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等方面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在教育内容上以传递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为主。教育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时代对人的要求。

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大都处于这一技术阶段。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和数字产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技术发展相伴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产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阶段,教育的载体由纸张、书籍发展到计算机、电子产品、云储存等。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传递科学知识信息。这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包括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课程等。学习方式由传统授课转换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集中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结合。

三、技术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人才是复杂的,他不仅会因为拥有无限的个性特殊性而复杂,而且还因为他是在发展变化中,必须经得起不断发展变化的识别、判断和确信而复杂。[9]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复杂性。技术演进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体现了社会与教育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

(一)体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整合

一般而言,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根据人才培养所主要涉及的要素,可以将人才培养的主体分为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这六大主体。国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通过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导向、激励、评价,以保证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社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将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社会,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以及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等对人才培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校风、校貌、校规、校训等是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独特性的表现。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通过言传身教实现人才的培养。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者、被培养人,同时,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具有自我培养、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特征。家长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来实现人才培养。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是多元化的存在,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只有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教育价值,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观照个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侧重

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人才培养的实施与评价等几个环节。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依据。[11]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不懈追求,观照个性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侧重。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观照个性。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是社会发展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其中,观照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12]其次,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观照个性。在历史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而最有价值的逻辑前提应是知识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样,在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中,只有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而是要观照到学生的个性,考虑到教育的实际情境,选择最佳方法。最后,在人才培养的实施和评价中观照个性。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否则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在人才培养评价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系统化的评价,最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走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选择

方式选择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核心。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走向技术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实现这一技术走向,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进行变革。首先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技术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范畴当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是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邓小平也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只有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促进人们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个人的生存、发展、完善也与技术的掌握密不可分。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就人的生活而言,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就人的兴趣而言,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养成;就社会发展而言,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最后,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运用技术设备,有利于人才培养规模、速度、质量、效率的全面提升。

中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对技术的轻视,多将技术理解为取巧之术、投机之术,认为技术不过是社会下层阶级主要承担的贱业。具体到人才培养,中国古代重视道德培养,轻视劳动与技术实践,造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落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的变革,需要教育的推动,重视、发展、运用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中文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词典(第17册)[Z].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419.

[3]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208.

[4]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6.

[5]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6.

[6]姜振寰.技术的历史分期:原则与方案[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1):13-27.

[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488.

[8]司汉武.技术与社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6.

[9]杨启亮.人才选拔取向符号尊重的教育影响[J].教育学报,2011(5):29-34.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11]张德高.分层分类视域下的高效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77-80.

[12]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技术
变革开始了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应用外包粘钢加固技术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00:58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8:30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3:28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7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