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娜
摘要:人文精神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挖掘中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提升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中原人文精神内涵的文化品牌,使中原人文精神广泛深入人心,进一步内化为中原人的价值规范和气质特征,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宏大工程。
关键词:中原特质;人文精神
传统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为我们寻找传统人文精神提供了方向。纵览儒家思想,其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在孔孟的思想里,不能把“利”放在第一位,还有比“利”更重要的价值体现,是为“义”。其次,“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这一道德理想,旨在鼓励人们将此作为修身立命的根本。“内圣”体现为对仁义的追求;“外王”是自身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再次,“仁者爱人”的思想。“仁”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做到相互友爱。孟子继而将这种“仁爱”的思想扩展到“爱物”、“亲亲”、“仁政”。
中原位于黄河之滨,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亦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在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中原文化因其自身特性,既具备传统人文精神的一些共性东西,又发展出了独属自身的个性。日积月累,这些个性就沉淀成了中原人文精神的特质。具有中原特质的人文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忧国忧民、社会责任感
忧国忧民,就是社会责任感的最重要体现。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历史文化名人,以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为代表,无一不是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也不忘了救治天下,为穷苦百姓谋福祉。谈到忧国忧民这种大责任感,杜甫可以说堪当表率,给中原大地增辉不少。杜甫这一生都背负着深重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的良心,反映普通百姓的内心疾苦和整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的沉痛让我们马上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无情揭露和悲愤控诉,体现的同样是诗人的忧国忧民。“穷愁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让世人感受到了诗人一生的忧虑,无一不是为了国家,无一不是为了百姓,这些和诗人漂泊一生的身世之痛是分不开的。被后世赞誉为“诗史”的“三吏”、“三别”更是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为穷苦百姓注入了深深的同情。他的作品,无一不彰显着他忧国忧民的思想魅力,这些都源于诗人有着一颗浩瀚无垠的悲天悯人的心。有了这颗心,诗人才能够坦然承受世间的磨难,并且在自身遭遇苦难时,还能想到比自己更苦的人。这颗心,是一颗“大爱”之心,一颗关怀苍生、心忧天下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这颗“仁心”的真实写照,诗人哪怕“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份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中原人文精神的特质所在!
二、乐天知命、自强不息
乐天知命、自强不息,体现的是一种逆境精神。面对人生的挫败,面对生活中的痛苦,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命题在当代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以中原文化名人刘禹锡为代表,他谪居时间长达数十年,然而始终没有抛弃自己一贯坚持的理想和信念,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的豁朗、旷达。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遭到贬谪,被流放到偏远的荒蛮之地。他一直坚信自己是被人陷害的,并没有犯错,直到二十六年后,他被朝廷召回,任命为苏州刺史,他仍然不改初衷,认为自己当年是蒙冤,而不是“有罪”。他这种坦荡的胸怀,使他坚信终有一天,那些陷害他的小人会得到报应,而他会沉冤得雪。正如他的诗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透过这首诗,世人看到了奔放的生命活力和和命运抗争的坚贞不屈。虽然遭贬,刘禹锡却没有气馁,仍是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大事,心系黎民。贬谪期间,他曾写下《白鹰》、《百舌吟》、《聚蚊谣》等讽喻诗歌,讽刺祸国殃民的丑恶势力。他在《聚蚊谣》中这样写道:“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效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塞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蚊子在他的笔下,成了丑恶权贵的化身,刘禹锡借此诗将权贵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让人感佩的是,他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气魄和过人胆识。顺宗被杀,疑点重重。聪明人心里明白,都不敢说实话,明哲保身。偏偏刘禹锡敢于揭露真相,仗义执言,不顾自身。在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文人对理想的执着,更看到了他自身的光辉亮点——乐观豁达、自强不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在同时被贬谪的诗人柳宗元身上很难看到,在很多遭逢逆境的人身上都难以窥见,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
三、人本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提倡以礼乐为核心的人文教养上。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可见,儒家把礼乐作为对百姓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荀子也认为,“礼”是讲“分”的,在他看来,“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这就是说,人的群体力量的发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是靠“分”来维持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弱肉强食,不需要讲究公平和道德,不需要遵守法纪,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市场经济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讲公平、讲道德,也就是讲“分”。只不过,几千年后的今天,荀子提到的“分”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人本,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人、尊重人、推崇人、弘扬人的价值。人本精神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说法。《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后来,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人本精神的沿袭和发展。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明德,在止于至善。”更是将“亲民”作为纲领,“民”是万物之本。人本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对当代有着极为迫切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中原,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把人的潜力发挥出来,发挥人的创造性,让人人生活幸福。在古代的中原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本精神,得到老百姓的广泛爱戴,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浅显易懂,他经常读诗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她们听懂了,白居易才觉得满意。他不卖弄,而是像花生一样,深深扎入土地,汲取土地的营养。他的诗作,同样充满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那首《卖炭翁》家喻户晓。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看到了闪光的人文精神,他在为人民呐喊、为百姓鸣不平!这种精神,同样是中原大地不可或缺的灵魂之光,是中原人文精神的特有体现!
【参考文献】
[1]肖红缨.试论城市精神[J].江汉论坛,2004(08)
[2]贺萍,高娜.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探析[J],长白学刊,2007(02)
[3]欧恢章.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精神重塑[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