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文
摘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国家两大重要宏观调控政策,二者的协调配合是保障宏观调控效果和现代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求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本来财政和银行都是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职能部门,应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但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而对两大政策相互关系和影响、尤其是对两大政策的相互抵触可能导致的后果缺乏权衡;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乃至出现逆向调节和相互抵触。
(二)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规模不断萎缩,财力日趋困窘,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基础,调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如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等,其结果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劣化,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
(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1)财政资金信用化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并存。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使财政直接增支或减收,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财政挤占银行资金也日趋严重。(2)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现在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3)通常货币政策侧重总量控制,财政政策更适于结构调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变化,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表现
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各异。两者都承担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职能,但两者的目标缺乏明确的界定。从阶段特征分析,财政政策目标正在试图降低与经济冷热的相关性;货币金融体系所担负的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也需要向经济增长“稳定调节器”的功能转变。这种过渡使得各个政策目标内部自身就存在着协调和衔接的问题,表现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的冲突上会愈发明显。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政策协调。包括两大政策目标的协调、财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资产的定期跟踪测算、财政金融稳定性的预安排、财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进行互动效率评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债务安排等。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领域。财政政策要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实现职能的转换。财政政策必须加快其公共财政职能的转型和建设,加大对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收入调整的投入力度,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实现税收政策逐步走向中性,避免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微观主体的行为扭曲,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税收支持,同时,运用税收工具和制定分红政策挤压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居民的消费;还应研究税收政策,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抑制房价的进一步攀升。
(三)发挥国债的经济调节作用,构建合理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强化国债市场的货币政策功效,重新定位国债市场的发行目标,从目前单纯为财政筹资转向重点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提供市场依托。增加债券品种,完善国债期限结构,既要增加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还要适当增加十年期以上长期国债的发行,逐步形成长、中、短期限的合理布局。政府要从一般竞争性的领域退出,而对于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和政府存在缺位的领域要加大投入力度。
构建合理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一是明确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目标及其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边界,合理、清晰地界定政策性目标,划分政策性金融的业务领域和范围,确定政策性金融与其他商业性金融的边界。二是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企业等相关主体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和对于政策性业务风险的利益补偿机制,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行使其业务功能时与相关企业、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财政部门间的风险共担机制。三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目标实现程度、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人员的资金运作水平等,确保政策性目标的实现。
(四)充分发挥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一是根据财政预算收支活动规模结合信贷投放节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安排各时点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规模和频率,适时适度增加国库现金管理操作规模;二是继续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滚动操作,在国库现金回收的同时实现国库现金的投出,减少现金管理操作本身对货币市场的影响;三是根据实际调整质押物的品种和质押率,可把信用度高的央行票据等纳入质押品范围,满足国库现金管理发展对质押品的需要,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的基础性和积极性。
(五)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心。1998—2009年两大政策中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主动、核心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从以财政政策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资本流动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应发挥主要的作用,而财政政策予以配合。通过货币政策所体现的资源配置,实现以资源效率为主,兼顾机会公平原则。
【参考文献】
[1]王旭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院理论与中国经验[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贾康,袁孟艳.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个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8(07):3-7
[3]任碧云.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J].中国财经问题,2009(0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