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刚
防灾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一系列细致复杂的教育过程而逐步形成。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关注自然和社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自然灾害与引起它的现象本身而言,它们就是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教育能够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提高广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大家都来提高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优化地理课堂,渗透防灾减灾教育
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基础课程,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如“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发生自然和人为原因,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提高学生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养成。
例如,在学习《日本》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能够用学过的板块构造知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认识到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便注重从小开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也应学习日本,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引导学生讨论在上课时发生地震怎么办?地震时是跑还是躲?地震时躲在桌子下还是桌子、讲桌旁?通过讨论认识到:要看房屋结构和层数决定,砖混房子的一楼,一旦感觉到了地震,不要迟疑,一定要往外跑。在二楼以上的人,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要先躲后跑,伏而待定是紧急避震的一条重要原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躲在桌子下还是桌子、讲桌旁?一直存在争论,地震时如果建筑物坍塌会直接压到桌子,躲在底下的人将毫无逃生机会,但躲在桌子旁的人,因桌子的高度挡掉坍塌物,人不被直接压到,逃生机率更大。地震时在教室里,靠墙的同学紧靠墙根,在中间的同学躲在坚实的课桌或讲台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所有人迅速抱头,蜷曲起身体,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地震间歇,抓住机会逃出去,在操场时,可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
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引导学生讨论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那里是山区,在夏季暴雨时容易导致泥石流,但更应认识到当地乱砍滥伐、胡乱开采、过度开发等人为原因。舟曲曾经是水草丰茂、山林葱翠的陇上江南,现在是伤痕累累的山体。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我们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要优化地理课堂,在地理课中针对自然灾害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讨论,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总结,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珍爱生命,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沉着冷静,然后想方设法寻求科学的避险方法,更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利用第二课堂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辟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1. 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或者假期,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防灾题材动画电影《今天·明天》等影片。观看后,可以写观后感。通过影视这种生动有趣的文化形式,向学生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掌握一些防灾减灾自救的基本知识与帮助他人的技能,在灾难来临之时具备沉着应对的勇气和能力,从而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让学生们从电影中获取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今天的准备是为了明天生命的延续。 2. 邀请地震、气象等地理专家、举行专题自然灾害知识讲座。介绍一些看似平常和琐碎的细节,在地震发生时却能够大大减少人员受伤的几率。如,在窗户玻璃上贴一层防止破裂后飞散的塑料膜,楼道和紧急出口附近不摆放杂物。家庭备有一个防灾背包,其中存放着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手电、收音机、急救包等防灾用品。加深学生对灾害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灾害意识的渗透。
3. 组织学生制作“防灾减灾、守护生命”手抄报。学生在收集、整理等过程中,积累了防灾减灾知识,有的同学则是针对家乡易发生的灾害类型,提出防灾减灾的相应措施,从小懂得珍爱生命、保护生命。通过本次手抄报活动,可以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學习方法和习惯,对学生进行防灾、抗灾、减灾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防灾减灾意识。
4. 做好紧急避险、疏散的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1分36秒疏散2400多名师生并且无一人伤亡的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校长叶志平的减灾防灾意识和常规的紧急疏散训练等减灾防灾行为,全校师生无一伤亡,成了这场地震中的奇迹。可见,灾害教育更要关注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学生们知道的防灾安全知识大多是从书本上获得的,因此必须通过实战演练,多一次演练就多一丝希望,多一条生命。每个班级都有逃生疏散指示图,每学期都举行安全疏散演习,在听到紧急警报后,任课教师要组织学生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在上课教师的组织下,按照前后排分开,先低层后高层的撤离程序,有序撤离到操场中央,原地蹲下,各班主任负责清点人数并向校领导汇报。学校规定每位教师课间在各层楼梯口、拐角处“站岗”, 保证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通过紧急疏散演练,让学生熟悉逃生路线,用科学的避险方法帮助自己和他人,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并让学生知道长大后在旅行时,在入住宾馆的时候,要观察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在哪里,熟悉宾馆的逃生疏散指示图,找出距离自己房间最近的安全通道,并尝试从通道走一遍。今天的演练是为了明天做准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减灾知识进校园,家庭社会更安全。我们要增强整个国家在面对巨大灾害中防灾、减灾的能力,让生命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