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明
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效率与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将学生思维能力与思考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对象. 面对传统与创新的交替,教师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进行许多改革. 传统的学习习惯应当被保留,创新的学习习惯应当被引进. 本文以探析培养小学数学有效学习习惯的策略为题,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进行分析.
一、传统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课前进行预习
一个充分的预习工作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对于新的数学知识学习的品质. 预习可以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课前充分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数学知识预习的体系或者题纲,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的预习内容,使其构建起自己的预习体系. 这样,学生会习惯课前预习活动,更会建立起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力. 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发现未知的数学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学习与攻克的目标.
(二)课中认真听讲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手段. 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的,建立起课中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极为重要. 所谓的认真听讲,主要有两点要求:第一,在课堂上,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在教师的讲解之上,杜绝与数学学科知识学习无关的行为,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与旧知识进行有效联系. 第二,教师要认真倾听教师与学生的看法,自主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设置可以讨论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比一比”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与同桌比比高矮,估测高多少矮多少. 这样,学生的精力会得到集中,也会更高效地跟随教师的引导.
(三)课后仔细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建立起课后仔细做作业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全面与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有积极作用. 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规范与清晰的书写完成作业,使作业具有整洁的感观效果. 作业的整体内容格式与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严格按照课本要求进行.教师还要规定学生确保依靠自己完成家庭作业,不许出现抄袭,可以利用独特方法,但不可胡乱完成. 另外,要对作业进行有效的检查,不可草草了之. 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之时,教师可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制度,为表现良好的学生发放小红花,以荣誉督促学生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二、创新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勇于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善于发现的表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从多个维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勇于质疑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批判他人的见解,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在新旧知识进行交替,利用法则与规律进行问题的解决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质疑的机会较为多见. 教师要利用这些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比如说在讲解长方形时,有同学会说:“对边平行且内角都为直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教师反问:“全部都是吗?”有学生会在这样的引导下发现“正方形”这一特殊群体,提出“正方形就不是长方形啊,但对边平行,四个内角都是直角”.
(二)乐于实践的习惯
在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理论之时,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数学与具体实践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比如在学习图形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简易的三角形、长方形与正方形. 在实践中,学生要制作这些图形,必然要了解图形的性质与特点,这就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动力的提高.
(三)甘于合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知识探究的过程,合作是进行知识探究的有效手段. 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合作过程中,每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不同的见解会使学生的思维角度与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分组,培养学生甘于合作的习惯. 例如,在讲解“认识钟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钟表的读数方式有哪些”等类似的问题. 小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先看时针,再看分针”、“看时针指的数字,再数分针与12相隔的格子,每一个格子代表五分钟”等. 在学生的头脑风暴中,学生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方法.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还是创新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都有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终生学习与深入学习理念的构建与形成尤为重要. 本文对传统与创新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提高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学生对于学习习惯的重视,提高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