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学其实是做一件事,而不是做三件事。即事情怎么做就要怎么去学,怎么学的就怎么去做,而老师教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的方法来,学的方法来自于做的方法。”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教学做合一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社会能力等综合要求的提高,中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必须对现有教育提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多有思想、会表达的、社会需要的职业精英。
一、教與学相辅相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效率偏低,学生兴趣缺乏,分析原因发现:教与学偏离轨道,教师长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束缚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教的内容与学的需求形成对立矛盾,陈旧教材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当前中高职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教师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语文世界大门的钥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强化中高职语文教材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现有中高职语文教材多是从高中或者大学直接“拿来”,有的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但专业特点不突出,社会应用效率较低。因此,对中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对教材的改革和整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学习,要打破学术的限制,一些经典时文、哲理故事、实用文体等均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语文能力训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专业训练。只有这样,“教”的目的与“学”的目的协调统一,才能打破传统中高职语文教育格局,补齐短板,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与做融会贯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中高职学校作为为企业单位输送技术人才的院校,必须将“教”与“做”做到融会贯通,互相补充,不断促进。然而,传统中高职语文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差,个性比较强,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不能被学生接受,即使接受也不能有效运用于日后的岗位工作中,导致“教”与“做”成为两张皮,即中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学历不高;应用能力缺乏,实践性不强,这样的语文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当前中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教”与“做”的结合,必须明确就业方向和企业需求。例如:当前中高职语文教材多是文学作品赏析,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就业后起不到多大作用。因此,教学课程内容可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科特点和就业方向,科学精选课文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板块式教学,文学欣赏、口语交际、综合训练、应用写作等,既有传统文学赏析,又有专业发展,如广告专业可以设置模块“广告文案”,营销与策划专业可以设置模块“策划书”。只有搭建了这样由理论到实践的平台,将教的内容与做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岗位工作实践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者合一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学、做三者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补充,彼此促进最终实现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强调学习的感性经验与理性实践相结合的作用,他指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通过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创造并开拓新的方法。因此,在中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做三者合一,做到手、脑、口并用。例如:中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些技能的训练必须向岗位职业方向倾斜,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交际应酬的表达能力。如:“听”的训练,要训练信息收集能力,学会倾听,掌握听话的技巧和礼仪;“说”的训练,要集中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正确处理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在最快的时间中把零散的语言片段整理为适合场合的语言;“读”的训练,要训练在不同场合中,朗读、讲话等不同的语气语调;“写”的能力训练,应用文写作对于中高职语文教学来说,是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应用文问题知识的传授,对语感的培养,提高职业应用文写作水准。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录音”和“翻译”技能也需要训练和加强,提高操作的精准度,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
中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犹如一把帮助求职生打开企业大门的金钥匙,而这把钥匙的获得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材,精心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培养出专业水平够高,社会能力够强,实践技能够硬的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