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福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在守旧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它必须在教育目标、观念、手段、方法、评价等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为学生构建起创新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一、指导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认真读数学教材,学会读教材,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但是,许多学生不重视阅读数学教材,把传授了重要数学基础知识、思想方法、解题方法的数学教材仅当做习题集,既失去了一个不说话的老师,也失去了自学的好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机会. 读数学教材既不可像看小说那样只用眼不用手,也不可只看结论或黑体字,而应该边读边思考,边勾画,并多质疑、多联想. 如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向学生指导:“在你阅读的这一概念中,哪个是关键词语?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例题解答的方法和关键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和进一步的结论?”古人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入思考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但要基本弄懂,还要有所发现,甚至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与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结果学生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说:不一定非用书上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用割补方法也可以的. 有的立刻说:连一条对角线,将它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公式很快写出来. 又有的说这个公式也适用于矩形、平行四边形. 有的说也适用三角形等. 这堂课非常热闹,虽然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但我认为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指导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教材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精心启发、诱导,适时点拨,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最后达到解惑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讨论的应该是经过教师梳理的那些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 讨论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的形式,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讨论有时效,有质量,不走过场.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甚至展开争论. 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见,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不一定要强求一致. 要鼓励学生说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要鼓励创新.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做8天完成,乙单独做12天完成. 甲、乙合作几天后,就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
甲同学列式为:
乙同学列式为:
当乙同学列出算式后,就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异议,甚至有的学生肯定地说:“这个列式是错误的.”此时,我没有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个列式是正确的. 这样的讨论,老师只起引导、订正的作用,完全让学生去合作探究结果,体验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的相互结合,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有效地促进学生按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防止学生长期处于“跟着想、照着说、模式练”而造成思维惰性.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总是渗透在生活实际中,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得懂、记得牢、用得活,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学了“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给教室的讲台买一块桌布,并缝上花边,求大概需要多少布,多长花边,费用要限制在20元之内,怎样用比较好. 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一块布要考虑很多因素,发散了想象能力,锻炼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自主提出问题并合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在应用中学习,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