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古塔述论

2014-04-29 00:44汪培梓
寻根 2014年4期
关键词:楼阁古塔佛塔

汪培梓

郑州古塔的主要类型

中国古塔多种多样,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五轮塔等。

1.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是最具有汉民族传统特色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每一层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从远处看就像一座高层的楼阁。大部分楼阁式塔的每个塔层均设有门窗、柱子、斗拱和仿屋檐的塔檐等,内外塔层数目基本相同。多数楼阁式塔的内部还设有木制或砖石的楼梯,以供人们登临眺览。早期木结构楼阁式塔均已无存,唐代以后,砖石楼阁式塔的实物逐渐增多,但多数在关键部位仍然雕刻成仿木结构的形式。国内著名的楼阁式塔有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等,郑州地区的楼阁式塔主要有登封少林寺的释迦塔、中牟的寿圣寺双塔和新郑的卧佛寺塔等。整体上来看,我国南方地区的楼阁式塔远远多于北方。

2.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体形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木塔向砖石塔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塔身第一层特别高大,且多数雕造有佛龛、佛像、柱子、门窗、斗拱等装饰,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明显变短.各层塔檐紧密相连。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基本不设门窗、柱子等结构。早期的密檐式塔还开设有小型假窗或采光小孔,后期也逐渐消失。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大部分不太适合登临眺览。即使有的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塔层数通常也会少于外部所显露出来的塔檐层数。辽、金之后,绝大多数密檐式塔为实心塔,仅少数塔的内部还建造成空筒状或较小的塔心室。国内著名的密檐式塔有登封的嵩岳寺塔、法王寺塔、永泰寺塔,以及西安的小雁塔和大理的崇圣寺千寻塔等。从大的分布区域来看,我国北方的密檐式塔远远多于南方。

3.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数量。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的亭子,大部分均为单层檐,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小阁,上置塔刹。早期亭阁式塔的塔身内部均建有塔心室,可以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多数是为历代高僧建造的墓塔。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为隋代所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国内著名的早期亭阁式塔还有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等。此外,郑州地区位于少林寺附近的同光禅师塔和法玩禅师塔等,也是这类古塔中的精品。

4.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是古印度传统的早期佛塔形制,在中国最晚至唐代就已经开始建造了,但大规模流行于元代以后。其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为圆形的覆钵体,下部有须弥座承托,上部安置着高大的塔刹。由于这种塔多为喇嘛教(也称藏传佛教)所使用,所以又被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个大型的瓶子,因此也俗称为“瓶式塔”或“宝瓶式塔”。喇嘛教从唐代传人我国,元代时随着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持而广泛传播。明清时期,喇嘛教继续发展,喇嘛塔得以更多修建。它不仅更多地成为高僧墓塔的一种形式,或者建于过街塔和金刚宝座塔之上,而且还被作为园林景观点缀的建筑小品(如北京北海琼岛白塔和扬州瘦西湖白塔等)。典型的覆钵式塔多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和北京等地。北京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覆钵式塔。郑州地区的洞林寺无缘寘公禅师塔和少林寺塔林的小山大章书公禅师灵塔等,均属于这类塔。

5.五轮塔

五轮塔,又称为法界五轮塔,塔体由五部分(每部分相当一“轮”)堆叠而成。郑州地区的五轮塔,主要分布于少林寺塔林中,如德公殿主塔、方公监寺塔和淳公塔等七座金代塔。其基本形象为最下部一般为一个较高的基座,上置作为象征率堵婆的圆球体塔身,再上置一屋顶形单层塔檐,檐顶之上为一球形或日月形塔刹。五个部分从下到上依次象征宇宙中的空、风、水、火,地五大要素。这类塔多采用石材建造,造型奇特,体形小巧,雕刻简练。又因为其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而富于变化,故多用于建造墓塔。

除了以上几种最基本的造型之外,郑州古塔中还有方柱体塔、钟形塔、碑形塔、幢式塔等一些不太常见的古塔形制及不同造型的组合形式。

郑州古塔的发展演变

结合历史文献中有关佛教在郑州地区发展变化的记载,考察现存古塔、佛教寺院及相关遗址的状况和特征,郑州古塔的发展可以大体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崭露头角的北朝时期。

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人中原地区,首先在京都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并且开始由此向外传播。永平十四年(71年),汉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此为佛教传人中国后专为佛教建寺的开始。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很显然,“天竺旧状”指的就是来自印度的率堵婆,而“重构之”就是多层木楼阁。在木楼阁的顶上放置率堵婆,应当就是这一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北魏时期,佛教被立为国教,得到了较快发展,佛寺和佛塔的建造达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嵩山地区由于地近京都洛阳,这一时期也兴建了大量佛寺。太和八年(484年),沙门生禅师,隐显无方,沉浮嵩岭,创建嵩阳寺。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建少林寺于少室山阴。永平二年(509年),北魏宣武帝元恪诏令修建“阙居寺”行宫,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进行增建,改名为“闲居寺”(即后来的“嵩岳寺”),同时兴建了著名的嵩岳寺塔。正光二年(521年),为安置明练公主创建了明练寺,后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于此改名永泰寺。北魏灭亡后,孝文帝在嵩山积翠峰下的离宫也成了澄觉禅师的精舍,隋开皇五年(585年)被赐名会善寺。佛教借以传播教义的实物除了佛经、佛像之外,还大规模兴建佛塔。嵩岳寺塔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早期印度佛塔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互融合的典范之作。中国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木结构楼阁式的建筑,但由于建筑材料本身的原因,这些木塔早巳踪迹难觅,而嵩岳寺塔由于采用了砖砌的形式,幸得保存至今成为中国早期佛教砖塔极为珍贵的实物见证。在当时方形木塔还广泛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十二角形嵩岳寺砖塔的建造,不能不说是中国古塔史上的一个奇迹和特例。

第二阶段,高度发展的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古塔的兴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边形为主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占据主流。郑州地区现存的唐、宋古塔共有20余座,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多为精品。唐塔中不但有占绝大多数的砖砌塔或砖石混砌塔,而且有萧光师塔这样完全用青石块砌的古塔;既有数量众多的方形塔,也出现了净藏禅师塔、萧光师塔这样平面分别为八边形和六边形的塔;既有法王寺塔、永泰寺塔、佚名唐塔这样优美的叠涩密檐式塔,也有法如禅师塔、同光禅师塔、法玩禅师塔及法王寺二、三、四号唐塔等这样精致的亭阁式塔;既有平基起建的塔,也有筑于高台之上的净藏禅师塔和法如禅师塔。行钧禅师塔作为郑州地区仅存的五代塔,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少见,并显示出中国古塔由唐至宋过渡时期的一些特点。郑州宋塔中既有多数的砖砌塔或砖石混砌塔,也有用整块石头雕刻的新密法海寺塔;既有传统的平面为方形的四角塔,也出现了更多如新郑凤台寺塔、中牟寿圣寺双塔、平面为六边形的荥阳干尺塔,还出现了平面为八角形的郑州开元寺塔。此外,郑州宋塔中楼阁式、密檐式和亭阁式塔均有,佛塔和墓塔皆存。尤其是在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宫内发现的3座小型宋代三彩琉璃塔,其制作精致、色彩绚丽,堪称后世琉璃塔的鼻祖。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宋代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所以宋塔便在整体造型、砖石雕刻、外在装饰等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

第三阶段,处于过渡期间的金元时期。

郑州地区的金元古塔70余座,除了部分仍模仿和沿袭唐宋古塔的基本建制之外,较为突出的特点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石料雕刻堆叠而成的古塔大量出现;二是五轮塔、幢式塔、钟形塔、方柱体塔、碑式塔等个别异形塔出现;三是塔的基座普遍抬高,并更加注重其外在的雕饰。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明确指出,“门簪的数目,在本社(指中国营造学社)已往调查的辽、宋遗物中,均为二具。唯此寺(指少林寺)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师塔,与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为四具,足证金代的门簪数目已与明、清相等。惟其时位于两侧者,虽作正方形,可是中央二具,或作菱形,或作圆形,未能划一,也许是一种过渡时代的作风”。门簪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覆钵式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但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虽然还在不断增加,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

第四阶段,大规模兴建的明朝时期。

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为诸王选僧师,宗泐荐嵩山法王寺僧道衍为燕王朱棣师。建文帝元年(1399年),僧道衍积极策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师”。朱棣即帝位,论功行赏,道衍居首。嵩山佛教在明代始终保持稳定兴盛的原因,除此之外,还与后来一些高僧能够应天顺民有直接关系。小山宗书、幻休常润、无言正道和寒灰慧喜,还有月空、边澄等参与戍边平倭的少林武僧,他们都“以武参政,强兵护国”,从而得到明王朝的支持,明朝对少林寺住持的人选和任用也非常慎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大举进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朝廷征调少林寺僧兵参加平倭战争。时隔4年之后,世宗皇帝钦命释儒兼备的小山宗书为少林寺曹洞正宗第24代方丈。他在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蜂拥而至,听其讲经说法的挤满了法堂,嗣其法的不计其数。后来,无言正道禅师住持少林31年,被称为“僧中之杰”,成为北方禅宗的首领。正是因为这些名僧在嵩山地区讲经说法,有明一代,佛教仍在郑州地区持续繁荣,佛塔在郑州地区特别是少林寺塔林的建造达到最大规模。

郑州明塔共150余座,仅少林寺塔林就达146座,占塔林总塔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尤其以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建的塔为最多。这些明塔中,仅有新郑卧佛寺塔属于专门供奉佛祖的佛塔,其余全部为埋葬高僧灵骨的墓塔。郑州明塔的大规模兴建,首先是得益于大明王朝270多年相对安定的社会局势,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推崇、扶持等较为宽松的政策。其次也得益于制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少林寺众僧积极参与抗倭、护国和传法的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建塔的成本较低,众僧建塔的范围扩大,塔林内也出现了不少明代塔形体较小、垒砌较为粗糙的现象,这正是郑州地区乃至中国古塔建造逐渐走向世俗和衰落的一个征兆。

第五阶段,余辉浅照的清朝时期。

清初时期,少林寺在政治上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康熙五年(1666年),少林寺第二十八代方丈彼岸宽禅师圆寂,继任者也未得到清廷的任职文牒,少林历史上传承了数百年的“钦命住持”制度至此终止。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拨款重修了嵩山少林寺。乾隆之后,少林寺的衰落更加明显,往日统领天下禅宗的“天下第一名刹”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唇亡齿寒,嵩山乃至郑州地区其他寺院也繁华不再。

清代塔延续了明代塔的特点,显示出世俗化和民间化倾向,整体上更加注重实用性,从建造技术和装饰艺术上均呈现出粗糙化和简单化的特征。郑州地区清代塔仅有21座,除个别的为石砌基座之外,整体上看几乎全部为砖塔。但这一时期,郑州地区却出现了如会善寺佛定意公塔这样的琉璃塔和新密屏峰塔这样的风水塔,显露出古塔建筑最后的辉煌。

猜你喜欢
楼阁古塔佛塔
拉玛格拉玛佛塔
杨晓利:三十年拍摄古塔三千座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亭台楼阁知多少
景州古塔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
RP-HPLC法同时测定广金钱草中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