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丝路遗珠 一起梦回千年(四)

2014-04-29 00:44梓荃
收藏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彩唐三彩

梓荃

唐三彩是三彩艺术的精华,它实际上是对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由于它烧制于唐代,所烧作品多用黄、绿、白三种颜色,因而后人称之为唐三彩。实际上,它所用的色彩还包括蓝、赭、紫、黑等。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代,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上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建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颇多的唐三彩作品。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从严格意义上说,后者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七世纪至九世纪的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另一角度看,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唐代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殉葬品的使用方面,即唐三彩陶器方面。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九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己国家。根据外国考古发掘资料,在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已发现了唐三彩的踪迹。较重要的地区如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达北面的萨马拉和伊朗的内沙布尔等。另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发现,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遗址,福冈县宗像郡玄海町冲之岛、御坊山古坟和福冈大牢府遗址等发现了唐三彩壶、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国家在输入唐三彩陶器后,仿烧了类似风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这些国家制作的三彩陶器,在风格上与唐三彩陶器各有不同,但从这些陶器上还是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基本风格。

唐三彩,因其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比不上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因而其主要用途为明器,用于随葬。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很符合唐代艺术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则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艺术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发展的光辉结晶,是中华陶文化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受到了海内外各民族的喜爱。

唐代中晚期,随着丧葬风俗的改变,三彩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宋代,三彩一改唐三彩施釉酣畅淋漓、色彩浓艳瑰丽的艺术风格,施釉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工艺手法也实现了表面刻画、印花、镂空、捏塑、浮雕的创新,三彩器功用也从地下殉品变为日常用品的枕、盘、瓶等。推陈出新的工艺改进和功能的改变是三彩工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尤其是三彩工艺在建筑上的大量应用,催生出“建筑陶胎琉璃”这一三彩新品种,迎来了三彩艺术创造的第二次新高峰。“琉璃三彩”肇始于北魏,复兴并流行于唐宋,发展于元代,明清两代进入全盛。琉璃瓦、琉璃雕塑是中国式建筑最醒目的标志,三彩艺术又以灿烂多彩、金碧辉煌的风貌,熠熠生辉于庙堂道观和皇家宫廷建筑之巅,形成中华建筑独特的风格。

三彩艺术可谓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三彩艺术几乎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部潜能和优势都充分彰显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悠长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审美感受与文化理念的结晶。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演进又催动三彩艺术—次次地升华。每个时期的三彩既有对前人的承传,又展示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貌。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是一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馆内荟萃全省馆藏文物精品3000余件,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

河南博物院内设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展览馆。首批推出两个基本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

博物院院区中央为主展馆、东西两侧配厅及文物仓库楼,四隅分布着电教楼、临展楼、办公楼和培训楼等,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颖别致,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

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其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巩义市(原巩县)康店镇,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全庄园由十九部分组成,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区等,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等,共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

康百万庄园不仅以其古建特色见长,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称道,其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宏大的庄园更韵味十足。遍布庄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刀法细腻、工艺纯熟、内容繁多、形神兼备,其中不乏“拜师求读”、“尊老爱幼”、“立志成才”、“五子夺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图案。庄园内展出的康家当年使用过的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4000多件,不仅再现了奢华的生活原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

偃师商城博物馆

偃师商城博物馆是历史类专题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一座“四阿重屋”式仿古宫殿建筑群,殿堂居中,廊庑相连,青砖青瓦,古朴典雅,院内苍松翠柏,繁华似锦,古色古香,景色宜人。馆址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展室面积1100平方米,1985年10月动工兴建,1987年4月建成。主要陈列华夏文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都城“斟”(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以及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华。其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早期青铜器、大型玉器、象牙器等再现了中华民族迄今为止最早青铜文化风采。偃师“尸乡沟商城”出土的一大批青铜器、玉器、骨器等,分别再现了中华民族早商文化的倩影。

河南新安龙潭大峡谷

龙潭大峡谷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距洛阳70公里,郑州180公里,连霍高速、310国道、陇海铁路横穿县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龙潭大峡谷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先后获得“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景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峡谷绝品”和“黄河山水画廊”、“老外眼中最美景区”等美名。

白居易墓

白居易墓又名白园,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墓地为基础修建的公园。1982年兴建,1985年落成并正式开放。坐落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占地约44亩,分为青谷区、墓体区、诗廊区、管理区四部分。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乐天堂、听伊亭、松冈亭等仿唐建筑若隐若现。乐天堂内有白居易塑像及其后裔在洛阳的分布情况。墓体区有半球形墓冢、古碑、自然石卧碑、乌头门、登道、碑庐及翠柏、牡丹等各色花木,设计独特,肃穆典雅。卧碑上刻有白氏《醉吟先生传》,是中国最大的石书。墓区北侧是诗廊区,道时书屋、翠樾亭均在该区。这里集中展出当代书法家、画家书丹的白氏诗作,刻石嵌于壁上,还陈列有白氏著作的各种版本及生平事迹。白园背山面水,景色秀丽,是洛阳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洛阳龙门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城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此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像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1982年,洛阳龙门作为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以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为楼阁式砖塔,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攀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陕西三原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4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居。

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当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此园后,曾走笔写下《三原李氏园宴集》赞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嚣烦。言从君子乐,乐彼李氏园;……”后因战火,唐园成为一片废墟。

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历经沧桑,园归刘氏。清末时又烧毁过半,和尚明经质慧复修。园主人定名“半耕园”,意在敦促子孙修竹务花,“半耕半读”,并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篆书“半耕园”三字,刻石嵌于园门。由此唐园成为渭北驰名的古园林。唐园面积四十八亩,接近半顷,故又称“半顷园”。园内有读书堂、观稼楼、妙香亭、挂云楼、望月楼,还有假山、鱼池、石舫、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仿《红楼梦》大观园之布局,取苏杭园林艺术之奇巧。亭台阁榭,溢光流彩;奇卉异草,四时生香。数百年,挺拔的白杨,婀娜的垂柳,把整个花园点缀的异常秀丽。

1918年,园主人家业衰败,将此园售予靖国军,此园一度改名为“靖国公园”。靖国军总部设在三原县城,但因此园风光迷人,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常来此园运筹帷幄,制定方略。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为维护此园,曾拨专款修葺,增建前门楼和后西楼。

李靖故居的建筑多为宋及明清建筑,后经多次修复。但有一些珍奇树种倒令人大开眼界,如紫藤抱杨、柽柳、红豆杉、线柏等,为这一古老园林增色不少。(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三彩唐三彩
试析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深埋千年的瑰宝
——唐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
唐三彩韵
绚丽之花——唐三彩
巧借“三读”,写出”三彩”
名贵的清康熙墨地素三彩
论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
写 意 三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