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月是个离奇的月份。一架马航的客机在飞行中突然失踪,引发了一出始料未及的、长达数周的国际大事件,从起初按常规思维判断为“失事”,只等媒体证实悲伤,到后来演变为久搜未果,各种相互矛盾的消息铺天盖地,人们在焦虑和混乱中逐渐发现,悲伤可以暂时收起,解密才是最大的诉求。马航事件诡异地进入第二周时,许多人忍不住开始调侃 “像电影一样”,并判定此事“完全可以拍成畅销大片”。
我们从电影电视里看到太多想象中的大事件,各种“大难”多少都已植入思维,编剧们撒开膀子去设计各种惊天动地的故事,观众看过之后觉得“很娱乐”,但当现实真的摆在面前,我们能否坦然去接受?
本期编辑部没有去整理“灾难片大观”,一是怕刺激到现实,二是怕整理出来的结果会太“真实”:世间的恶都已投射在银幕上,随便伸手捞一把,就是现实的头条。想到当年会有人去模仿电影《出租车司机》去刺杀美国总统里根,就觉得电影也是造孽的一种,虽然很武断很绝对。
电影照进现实的残酷有时让人思维紊乱,方向尽失。比如看过《极品飞车》后觉得困惑,炫目无比的镜头固然满足了感官刺激,但全片被美化的复仇主题、以暴制暴的价值观、对触犯法律、惩戒犯罪的处处轻蔑,却让人感到隐隐不安。票房越高,寻求刺激后被默默认同的概率也就越大,何况电影改编自青少年用户为主的著名电脑游戏,它的影响力之广,哪个好动的男孩没有为其疯狂过?你接受了EA的游戏,或许就能接受梦工厂的价值观。
《极品飞车》这样的电影,至少应该考虑提示观片禁区,心智不够成熟的少年以下免看,没有分级制度,舆论也可以帮忙,但是没有。
所以当很多人在表达马航事件可以拍成大片的时候,我的态度是:日后只需做个纪录片,用真实代替演绎,用客观代替导向,让全世界被骗、被吓的人们,从事件本身去判断是与非。一旦变成故事片,真的很难说会是怎样的基因,除非让每个参与搜救的国家都拍一部,以正视听。不过,随着事件的发展,也许真相永远不得而知,再隔几年,负责艺术化“猜想”的电影,真会按捺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