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和坚韧不服输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于内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就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识,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和变幻莫测的政海里,不分心,不浮躁,不为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着与清静。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曾国藩特别器重一位叫李鸿裔的幕僚,待其若亲子,曾国藩的密室也只有李鸿裔可自由出入。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中还有所谓的“三圣七贤”,皆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仰慕他们的名声,把他们都召到门下,却也只是安排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而不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恰逢有客人来到,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无事之余,李鸿裔随意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出自“三圣七贤”中一位老儒之手的《不动心说》。文中写道:“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曰不动;又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曰不动。”看到这里,李鸿裔不禁大笑,提笔戏题道:“曼妙娥眉侧,红蓝大顶旁,万般皆不动,只要见中堂。”题毕,则“掷笔而去”。
曾国藩送客归来,看到了李鸿裔所题的文字,叹声道:“一定是这小子干的。”便立刻遣人找来李鸿裔,说道:“此辈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要揭穿他们,使他们失去衣食的来源,那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都隐伏在里边了!”李鸿裔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诚心地接受了教诲,自此时刻注意收敛自己,谨言慎行。
敬畏实乃人生的大智慧,它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曾说自己平生有“三畏”,即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写道:“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负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在顺利之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败名裂就是不知道顾忌。”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始终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其“清朝中兴第一名臣”的美名。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终会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今天的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利,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乃至面对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像曾国藩那样心中装着一个“怕”字。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会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责任编辑:刘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