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风
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古诗,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这种教学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
重积累,轻运用。教师仅满足于要求学生简单记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甚至是课标推荐的好几倍,但却忽略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能让学生熟练运用。重视了数量,忽视了质量。因而让学生囫囵吞枣,其结果必然是“消化不良”,用起来就会产生张冠李戴的笑话。
重讲授,轻感悟。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每句诗文什么意思,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教师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字无巨细的讲解上,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只能使其一味地抄录与背诵老师所讲的标准化答案。因而是被动接受,故而使学生对古诗词“望而生畏”。
重知识,轻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于强调认知、情感目标的制定与达成,而往往忽略方法目标的达成。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介绍诗人背景、初读古诗、理解重点字词、了解诗意、感知情感、朗读背诵等步骤进行教学,侧重于了解诗意。有些教者甚至干脆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直接将诗意、字意告诉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古诗词学法的指导,忽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忽略感受作者创作时代背景的丰富内涵。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力弱化。
重表象,轻体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热热闹闹,看似好像师生合作很好,但仅仅是停留在对学习材料的阅读与分析上,对话也只能是解词释意的翻版。不能真正让学生透过字面,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心和心的交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表象中。
这样不良的教学倾向仅仅满足了学生对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久而久之只能培养出一批有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的机器,而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诗歌最美的情感,无法融入诗文,无法触及诗人的心灵,更无法洞察诗文背后的情感故事。这些倾向严重削弱了古诗词教学的成效,并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程度,甚至给传统文化的教育带来负面作用。
人文化的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课堂情感生活,教师应对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否则,将会扼杀学生触摸古典文化的积极性。针对上述现状,我结合教学,及听课的实际,就几个问题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古诗文教学正在得到重视,但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明白,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这关系到我们选择或者补充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教学的问题。
古诗文浩如繁星,但不可否认良莠混杂。对经典要选择,要选那些亘古不变的体现人性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的,体现东方智慧道德情操的,体现民族精神的,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而且能与诗人同悲同喜,同哀同叹,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与此相联系的,还应让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家底,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文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宝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经典和诗文大师。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要让学生学习的古诗文达到一定数量,让学生在学习积累大量的古诗文过程中有所感悟,而不是通过苍白的说教和繁琐的诠释。这样,古诗文的精髓才会渗入孩子们的心灵之中,孩子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只有明确了学生要学到什么,才会更好的选择策略和方法,有效的开展古诗教学活动。
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很有限,如何达到有效、高效,让孩子有更多的得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提出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 不求甚解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可。这是符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我们要摒弃过去教学古诗文总要求学生把每篇古诗文逐字逐句理解,再翻译成白话的方法。这种方法费时,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接触一篇诗文。另外,用串讲的方法,破坏了诗的意境,体会不到诗人的情怀,诗的精髓。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准确,这个字词才是活的,才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也是一般阅读古诗文和古诗文教學的区别。这样学生就能源源不断地吸取古诗文的营养,得到了活水源头。
建议二 熟读成诵
小学生学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一遍一遍地读,熟读成诵。
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最后能自然地背诵下来并不简单,如果老师自己底气不足是做不到的。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重复的只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情感的内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负担。所以在诵读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整体感知,不强调逐字逐句翻译解释,又要从儿童实际出发要求适当理解,并从中积累词句。教学中,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吟诵,最后达到背诵,以增加学生的古诗文内存,而终生受用。
建议三 多媒体使用少而精
直观是帮助理解的好方法,现在的老师更多的借助了多媒体图片、动画和音频、视频。它能重现远隔几千年的社会风俗,常人走不到见不了的山水美景也能很方便地呈现在眼前。但眼下的教学,老师往往会追求形式,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在具体做法上有失偏颇。如多媒体往往“先声夺人”,过早使用多媒体,扼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又如多媒体“喧宾夺主”,配乐朗读时间过长,声量过大,掩盖了朗读的质量。再如使用质量不高的图片或动画,只能起到“原来不过如此”的负效应。因此,使用多媒体要少而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助于对古诗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续)